2025上海书展圆满收官 | 7天吸引近40万观众 带动1.81亿元周边消费
本报讯 (记者 项颖知 柏可林) 连续7天、每天12小时,2025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收官。本届上海书展共接待市民读者超38.2万人次,同比增长28.4%;图书销售总码洋6472.7万元,同比增长31.6%;文创产品销售收入1017万元,同比增长100.1%;全市共举办1267场阅读活动,同比增长23.8%;出票39.58万张,其中现场售票2.62万张,阅界夜市6天销售收入64.8万元,外省市来沪观众占比25%,文旅商体展联动溢出效应凸显。
引领主流价值,主推精品力作
本届书展集中展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著作、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五大文库”以及获评“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好书、上海好书等精品出版物。《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连环画典藏》《上海抗日战争史》《不屈的手指》等抗战主题图书首发,引发学界认可和读者热议。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五大文库”集中推出首批43种新书,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提供了“上海样本”。
书展立足图书展销根本,共吸引全国371家出版单位携16万种图书参展,大量重磅新书好书和读者见面。比如,中国出版集团的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中国面孔》,湖南主宾省的《毛泽东文谭》《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等。世纪出版集团带来近万种参展图书,并通过数字出版馆呈现AI技术在多个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如在书展全新上线的“尚古汇典·文渊阁四库全书AI+版”可以有效降低读者接触古籍知识的门槛,有助于更多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深化全民阅读,打造满城书香
“书香是一种氛围”,书展让更多好书、好作家、好活动走进书展现场、送到市民身边,鼓励深度阅读、经典阅读。2025开明出版传媒上海论坛深入探讨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数字化转型和全球传播。中国作协“行进的风景”已连续三年在书展落地,通过作家见面会、作品分享会等形式搭建文学与读者对话的平台。在中宣部支持下举办“旧书新知”全国邀请展,首次以中宣部首批“旧书新知”试点8省市全阵容的形式,聚集各地古旧图书,开展业界合作交流,面向市民读者集中展销。上海书展·知识博主大会联动杨浦区,推进落实“沪九条”,推动互联网优质内容供给。除国际文学周、七天七堂课等原有品牌活动外,本届书展上海书城主会场推出了阅文十周年“让好故事生生不息”IP主题展、“向大师致敬”七天七讲、“一腔一调皆有书”等系列阅读活动。
联动文旅商体,拉动多元消费
放大票根经济,书展也力求推动阅读融入城市的多元生活,以文化赋能消费。据介绍,首次发放惠民阅读券每天都被一抢而空,核销率近100%。书展现场基于图书的文创产品销售火爆,买书送古埃及文明大展门票、凭书展票根兑换上海书展乌镇阅读分会场景区门票等活动,让读者在享受购书乐趣的同时也得到满满的情绪价值。首次推出的“阅界夜市”为参观上海书展的市民读者及周边市民、游客提供晚间文化休闲新选择,一半书卷气,一半烟火气,点亮城市夏夜文化消费。
根据大数据监测及综合测算,书展双主场活动参与人群直接带动餐饮、零售、住宿、交通及其他服务(含票务)消费约1.81亿元。上海书展举办期间,上海展览中心主场所在南京西路商圈的日均客流56.8万人,线下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39.07%;上海书城主场所在南京东路商圈的日均客流63.5万人,线下零售餐饮消费同比增长23.95%。
做好服务保障,体现城市温度
“服务意识”“用户思维”是上海书展好口碑的根本。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和南京西路东西两侧入口,分别设立便民服务点,提供进出指引、残障人士专用通道、“一老一小”读者现场购票等服务。办展期间,购票指引、防暑降温、快递寄存、导览导购、便利餐饮、医疗保健、母婴室等现场服务准备周全。书展现场咨询点、志愿服务岗共接待读者超20万人次,邮政服务和包裹寄存近5000单,医疗服务25次。近3100名各工种工作人员全力以赴,为读者安全顺利观展做好服务。
激发读者参与,彰显文化厚度
人潮涌动是上海书展最美丽的风景线。书展是面向全年龄段读者的文化盛会,从耄耋老人到学龄前儿童,从鸿篇巨制到科普漫画,从场景化体验到分类阅读推荐,每位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随处可见和出版人、编辑讨论专业书籍的资深读者,热爱敦煌学的12岁孩子现场笔记做得满满当当……
除了市民读者外,上海书展还吸引了大量远道专程而来的外省市读者,中国台湾出版人、86岁的赖庆雄感慨“上海书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书展青少年读者越来越多,他们表示纸质书能让人感受到“阅读的分量”。
上海书展已“不止于书,不止于展”。主办者表示,书展正用“阅读+”以更加全新的业态助推行业发展和文化植根,为书香上海注入了更强的动力和活力,努力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