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杨浦丨为抗战救亡献身的戏剧战士

2025-06-30 10:25:00 作者:孔娜(上海理工大学) 来源:上海杨浦 选稿:蒋昕婕

他,才华横溢,喜欢写诗、拉小提琴和画漫画;为民族解放离开优裕的家庭,仅给父母留下一封信;被邓颖超称为“民族最优秀的救亡抗日烈士”。他,就是“以整个身心许国”的抗日英烈周德佑。

图片

周德佑

1920年12月24日,周德佑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工商世家。祖父周韵宣开设鼎孚行,创办广茂煤炭公司和汉阳电器公司。父亲周苍柏是中国现代著名银行家、实业家和爱国民主人士,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图片

周德佑(右)和姐姐周小燕(中)、哥哥周天佑(左)在汉口家中读书

周苍柏喜爱音乐,在他的影响下,周德佑姐弟从小学习音乐,姐姐周小燕后来成为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周德佑天资聪颖、才华出众,酷爱文学、戏剧、音乐,喜欢写诗、拉小提琴和创作漫画,曾师从上海滩“第一把小提琴”阿里戈·富华学习小提琴、木刻家温涛学习木刻、漫画家丁聪学习漫画。

为了见识更广阔的世界,1934年周德佑从武昌文华中学转学到沪江大学附中。附中老师尹哲雄、陶樾撰写和讲授日俄在远东的冲突、中国近百年失地史等问题,启发周德佑开始思考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他利用课余闲暇,阅读了许多左翼文学作品,如蒋光慈的《短裤党》《丽莎的哀怨》、柔石的《二月》《为奴隶的母亲》等。他最喜欢鲁迅匕首般锐利的杂文,决心以鲁迅为楷模,为民族的觉醒和解放呐喊。

1936年夏,周德佑回武汉过暑假,在汉口大光报社报名参加了由中共党员、诗人光未然(张光年)组织的“大光读书会”。读书会的主要成员除了李实(李抱一)、钱瑛、何伟,还有周德佑在文华中学的同班同学赵寻(赵辛生)。周德佑接受进步思想,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之路。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病逝于上海。周德佑满腹悲愤参加了在万国殡仪馆举行的悼念仪式。1937年5月,已从沪江附中毕业的周德佑决定回武汉,离开前他再次到墓地祭拜鲁迅先生,并在墓前留影以昭心志。

周德佑返回武汉后,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和赵寻等人一起创办了抗战期刊《天明》。参加了夏之秋组织的歌咏队,经常到剧场、学校演出。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光未然于10月回到武汉,重建拓荒剧团,吸收了从上海、北京等地流亡来的学生,改编为“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移动演剧第七队”(抗敌演剧七队)。周德佑成为光未然的得力助手。

抗敌演剧七队抗日热情高涨,队员们不甘于仅在武汉活动,都想去革命圣地延安。周德佑决心随队北上,他悄悄给父母留下一封“遗书”,信中写道:“请不要担心,不要着急,我现在已经立下了最大的决心到山西去了……请责斥我吧,是的,我是应该被责斥的,在国家到了这种国破家亡的时候,谁还能不受责斥呢?……父母养育之恩,将来在报国的时候,一起偿付吧!”

图片

抗演七队合影,后排左五为周德佑

1938年元旦,抗战演剧七队在汉口江汉关前作了告别演出,周德佑和队员拍摄了一张纪念照。他们乘坐周苍柏租的卡车到达应城,接着从应城向山西、陕北进发。

周德佑所在的抗敌演剧七队,人才济济,除光未然外,还有徐世津、田冲、何康、赵寻、邬析零等爱国进步青年。才华横溢的周德佑,不仅唱男高音、拉小提琴,还写剧本,是演剧队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短短两个月,他创作了《大兴馆》《小英雄》等四个剧本,内容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在皂市的演出结束后,观众打听如何参加抗日军:“你们演了《小英雄》,可是要不要‘老英雄’?如果要,我们这里能组织一个‘老子军’!”周德佑年纪不大,却主动关照比他更小的队员。何康回忆在抗敌演剧七队的经历,周德佑给他印象最深,曾主动借给他好几本书,有高尔基的《童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莱昂捷夫的《政治经济学教程》等。

图片

周德佑所绘演剧队成员漫画

周德佑白天演剧,挑着几十斤的担子跋涉数十里路,晚上挑灯熬夜创作剧本,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他把钱倾囊捐给剧团,自己坚持每天吃一毛多钱的伙食。过度劳累和营养缺乏逐渐拖垮了周德佑的身体。

1938年3月初,周德佑虽已感觉胸口不适,但他把舞台当作抗击日寇的战场,坚持演出和创作,不肯离开。3月中旬,剧团演出到《我们的家乡》第三场时,他身体滚烫,刚到后台就休克过去。3月20日,周德佑不幸病逝。他留下遗愿:“以整个身心许国,死也不做亡国奴!”

3月22日,在汉口黎黄陂路周家住宅,汉口抗敌后援会、青年服务团、青年救国团、陕甘宁边区妇女救国联合会驻汉代表等联合发起周德佑追悼会。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中共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前来吊唁。灵堂中央是周德佑的遗像,两边悬挂着中共长江局赠送的挽联:“爱国牺牲,尽力宣传拼热血;抚棺痛哭,惟期捷报慰忠魂。”遗像上方是周恩来代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送的“模范青年”牌匾,邓颖超称他为“民族最优秀的救亡抗日烈士”,号召全国同胞学习他的精神:“第一,对贫苦大众的同情与帮助。第二,坚毅地不疲劳地为国工作地精神。第三,担负最艰苦的任务,一点儿也不自高自大。第四,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了大众。”

3月23日,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刊登了周德佑追悼会特别报道,文中说:“民族解放的伟大号角,吹起了中华民族儿女的最后冲锋号,不知有多少同胞在这号声下,前仆后继的奋斗!周君德佑,就是最勇敢的冲锋者中光荣牺牲的一位。”3月24日,《新华日报》在第二版“团结”专栏,大幅版面刊发了“追悼周德佑志士特辑”,刊登了烈士的遗像、遗书,还刊登了四篇悼念文章:田冲的《忆亡友——德佑君》、王珏的《追念为国牺牲的周德佑》、杨慧琳的《抗战中的又一模范家庭》和文淑的《周德佑小史》。报纸还特意登载了周德佑父母痛失挚爱儿子后的心声,父亲周苍柏写道:“我为国家损失了一个志士而难过,我要继续帮助德佑所参加的第七宣传队,让他们永远工作下去。”母亲董燕梁写道:“我要把爱你的爱来爱世界上一切无母爱的儿女,我要继续你的志愿,努力到底!”

周德佑的事迹鼓舞着队友继续抗战的热情和斗志。抗敌演剧七队改编成抗敌演剧三队,继续北上抗日,走向炮火连天的敌后战场。1939年4月13日傍晚,抗敌演剧三队在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了《黄河大合唱》首场演出,由光未然朗诵、邬析零指挥,田冲担任男声独唱。尽管周德佑已永远离开这支队伍,但他的精神与这首悲壮的救亡图存歌曲交织融合,铭刻在战友心中。

1949年10月1日,周苍柏夫妇作为烈士家属,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这是党和国家对周德佑烈士的褒奖。

2008年,东湖风景区“苍柏园”树立起“春到东湖”雕塑,再现了周苍柏带周小燕、周德佑看东湖的情景。同年,周德佑的一批手稿被发现,其中包括曾刊登于《新华日报》的遗作《献给八路军》的手稿,还有部分未公开发表的小说、漫画手稿。这批手稿是周德佑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重要历史证物,更是研究武汉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弥足珍贵。

图片

周德佑的遗作《献给八路军》

周德佑用他最热爱的戏剧艺术演绎了他对祖国最为浓郁热烈的爱,以身许国、无怨无悔,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