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秘书长论坛成功举办

2025-04-02 08:17:59 来源: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选稿:费一妍

为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加强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秘书长论坛于3月29日至30日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松江校区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主办,并得到《管理世界》《China & World Economy》《财经研究》《国际贸易问题》《世界经济研究》《南开经济研究》《国际商务研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等近10家权威学术期刊的鼎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国际贸易学科前沿问题,共商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大计,共谋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未来,为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贡献智慧力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徐永林,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秘书长钱学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党委书记张嵘、院长何欢浪以及学院师生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何欢浪教授主持。

徐永林代表学校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他提到,当前国际贸易格局深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与此同时,我国正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国际贸易学界最优秀的中青年学者,不仅是学科发展的中流砥柱,更是推动我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关键力量。面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新规律,为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和规则制定贡献卓越智慧和强大力量。学校也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的合作,共同推动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

钱学锋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承办此次活动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感谢本学科领域杰出的学者对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的关注和指导,以及期刊编辑部对国际贸易领域研究成果的精心编辑和大力支持。钱学锋鼓励在座的青年学者:面对百年大变局和地缘政治的分割等挑战,要抓住机遇,为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大会主旨演讲(一)环节,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于津平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教授以“单边主义的回归”为题,深入剖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单边主义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挑战。他指出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抬头对国际合作构成威胁,强调多边合作的重要性,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南开大学《南开经济研究》主编李坤望教授聚焦“政策冲击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特朗普政府政策对全球供应链的深远冲击。他指出,特朗普2.0关税将加剧中美“脱钩断链”趋势,同时欧盟在供应链中的角色将发生变化。他认为,尽管特朗普的孤立主义政策带来挑战,但也可能促使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围绕“媒体舆情如何影响数字服务出口”,提出舆论壁垒已成为隐形贸易障碍。她建议政府和企业加强公众情绪监测,以应对跨境数字服务中的挑战。

大会主旨演讲(二)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鹏副研究员担任主持人。山东理工大学校长特别助理、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李平教授,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部部长钱学锋教授,分别就“贸易战与制度型开放”“中国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之路”等前沿议题发表深刻见解。李平教授分析了当前国际形势下贸易战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并强调了制度型开放的重要性。他指出,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改善国内制度环境、增强制度溢出效应、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为中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供新的契机。钱学锋教授探讨了中国如何适应和对接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他提到,中国当前政策与CPTPP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革、数据保护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然而,这些差距也预示着巨大的改革潜力和发展机遇。通过深化改革,中国不仅可以满足CPTPP的高标准规则,还可以提升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国际吸引力。

大会主旨演讲(三)环节,由《管理世界》编辑部韩彬编辑和《China & World Economy》编辑部常殊昱编辑担任主持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彭水军教授、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黄新飞教授,以深邃的学术洞察与前瞻视野,分别就“贸易冲突的路径选择”“FTA对价值链结构性权力的重塑效应”“企业海外投资与本土供应链创新”等议题展开论述。林桂军教授深刻剖析了贸易冲突的多维路径及其深远影响,指出中美贸易冲突的本质在于战略竞争管理。他强调,避免冲突的关键在于承认战略竞争,并通过有益的管理策略来引导竞争走向合作。彭水军教授聚焦FTA对全球价值链结构性权力的重塑效应,揭示了自由贸易协定在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和提升产业链韧性中的关键作用。他通过实证检验,深入分析了不同发展程度经济体的金融、商业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价值链风险敞口的影响,为中国利用FTA增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提供了实证支持。黄新飞教授深入探讨了企业海外投资对本土供应链创新的驱动作用,指出海外投资通过技术传递、资本形成和促进有效竞争等途径,为本土企业带来经常项目盈余,适应全球价值链整合发展要求,促进供应链创新。三位教授的演讲不仅展现了国际贸易领域的前沿问题和挑战,也为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大会主旨演讲后,会议组织两场专家平行论坛。在平行论坛1中,由《世界经济研究》编辑部张薇主任和《国际贸易问题》编辑部张晨烨编辑主持。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余林徽教授以“How Industrial Intelligence Reshapes Domestic Value Added in Exports?——Evidence from China”为题,深入剖析了工业智能对中国出口国内附加值的重塑效应。余林徽教授指出,工业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在深刻改变着国际贸易的格局。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工业智能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国内附加值。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孙楚仁教授围绕“对外援助与中国企业出口多元化”展开,指出对外援助不仅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期刊社社长高运胜教授聚焦“人工智能使用如何降低产业链敞口风险”,强调人工智能的应用使产业链更加灵活、高效,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风险,降低产业链敞口风险。

在平行论坛2中,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符大海教授和《财经研究》编辑部邱国景研究员担任主持人。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蒋为教授、大阪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朱连明教授,以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博士生吴冬梅,围绕“劳动力通勤成本、技能互补性与城市出口比较优势”“Dynamic Sel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和“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蒋为教授分析了劳动力通勤成本如何影响城市出口比较优势,以及技能互补性在其中的作用。他提到,劳动力通勤成本是影响城市出口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而技能互补性则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出口比较优势。朱连明教授探讨了动态选择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他指出,动态选择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技术创新,动态选择能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吴冬梅博士分析了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的实施效果和经验,她指出,服务贸易创新试点通过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等方式,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上海市国际贸易学会会长黄建忠教授对本次会议的筹备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并于会议期间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随着第三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青年论坛秘书长论坛的圆满落幕,这场汇聚了全国青年学者与专家的学术盛宴,不仅为国际贸易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期待更多的青年学者和专家加入到国际贸易领域的研究中来,共同绘制国际贸易的新图景,携手开创学术的新未来,为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