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儿童剧,为何被称为“舞台上的哪吒”?
“巳蛇、午马、未羊……”伴随说书人铿锵有力的介绍,演员在中国传统三并鼓上惟妙惟肖地以汉唐舞蹈演绎出十二生肖的神韵。这几天,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开年戏《如意记》在马兰花微剧场上演。蛇年说蛇,新作受到了大小朋友的欢迎,五场演出全部售罄,100座的微剧场更是加座到120人。值得关注的是,《如意记》融入戏曲、古典舞、民族乐器等中式文化元素,在社交平台被观众爱称为“舞台上的哪吒”。
“宋代审美与极简的中国风,加上当代的艺术装置。”与记者一同坐在观众席,《如意记》导演高珊介绍起台上的一物一景。走进剧场,法翠和天水碧的纱幔从屋顶垂坠至镜面地板,营造出神秘美丽的仙境世界。二胡与笛子是剧中最重要的配器,为主角小灵蛇的人间历练增色不少。“这两种乐器跟蛇有亲密的关系,二胡用蛇皮制作,蛇又生长在竹林中,与生肖作品非常适配。”高珊说道。
《如意记》让演员有了不少第一次,第一次穿水袖、第一次跳汉唐舞、第一次花费这么多时间研究形体,“很新奇也是很大的挑战,就像是演了一部小舞剧。”剧中饰演“灵蛇”的杨馥菱对记者说。据了解,《如意记》邀请到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汉唐舞专业的编舞加盟,为演员编排动作。在剧中,可以看到演员天庭谢恩、跪拜师傅等动作融合了戏曲身段与中国古典舞。高珊曾跟随戏曲老师学习京剧程派,她深刻地感受到,拥有极致程式美的戏曲身段是舞台上重要的艺术展现载体,“戏曲既写意,又诗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希望借着儿童剧,潜移默化地让小朋友们熟悉戏曲。”
《如意记》是儿艺亲子说书场十二生肖系列的第三部,创作系列作品的过程中,高珊接触到许多民间传说,“民间关于十二生肖的传说在中华传统故事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我们去细细品嚼每一个故事时,又会发现它们是如此地‘点到为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故事与形式,高珊认为当下的儿童剧创作两者缺一不可,让孩子看得开心,同时陪伴的大人不看手机是她的目标,“说不好故事的儿童剧是对家长的不尊重,我希望我的作品受众是5-105岁,老少皆宜。”她笑着对记者表示。
在《如意记》的节目册上,记者看到,剧组贴心地设置了“戏剧+”小知识板块,介绍了剧中所运用到的水袖、蛇形髻、戏曲身段。做到生肖系列第三部作品,高珊愈发重视传统文化在作品里的比重。去年《黑神话:悟空》的破圈与开年《哪吒2》的火爆让身为戏剧工作者的她有了更多思考,“中国故事和中国审美应当被展现给更多人,不断的讲述与创作会源源不断地为其输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