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沪上高校教师在南极“出差”,是啥体验?
“当在乔治王岛上空透过飞机舷窗眺望到南极洲的第一座浮冰与礁石时,我的呼吸和心跳都变得急促起来”;“我见证了中国游客冒着漫天风雪在长城站高唱国歌和列队向国旗致敬的动人场景”;“在访问外国科考站时我满怀国家使命感与自豪感”;“我在地球最南端亲历了一次难忘的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回忆起这些瞬间时,吴宁铂老师难掩激动之情。
吴宁铂老师现任教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系,是我校历史上首位登陆南极,执行国家南极科考任务的教师。作为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吴老师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工作期间,相继访问了位于南极洲乔治王岛的智利爱德华多·弗雷·蒙塔尔瓦总统基地、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韩国世宗王站,与来访的乌拉圭、荷兰等国科考人员交流访谈。调研相关国家在南极考察活动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了解当前南极国际治理议题与规则的最新发展,为我国修订南极考察行政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估管理制度提供决策咨询意见,同时在南极国际治理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方案。
构建南极“人类命运共同体”,
有了一位上经贸大人
“穿着中国南极科考队的队服踏上南极土地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激动,但更多的是自豪。此刻我不仅代表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更是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身份承担着国家任务”,中国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广泛进行科研和后勤保障领域的国际合作,吴老师在长城站的科考工作包括现场调研和访问交流。
南极洲,气候酷寒,多烈风,在外出科考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有时海面会突然掀起十级大风,大风会带来浓雾,能见度极低。同时,臭氧层稀薄加上大片冰雪的反射,南极洲的紫外线非常强烈,科考队员们需要涂上厚厚的防晒霜,全身上下遮挡得严严实实。为了保护南极洲生态的完整性,队员们还需时刻留意脚下的足迹,避免破坏脆弱的南极植被。天气的变化多端也使得原定的计划难以进行。因为海况差、能见度低、风浪大等原因,原计划乘快艇跨海访问韩国站的行程就三度推迟。客观条件的限制也让吴老师格外珍惜与他国科考人员的交流机会。
吴老师与俄罗斯科考站站长合影
吴老师与智利科考站站长合影
吴老师与乌拉圭科考站来访人员交流
由于先前做过大量关于南极国别政策与立法方面的研究,这一次实地探访对他而言是将理论具象化的过程。他积极和各国的科考人员交流,从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中获得量化指标,为我国南极立法借鉴参考。在智利站,他详细询问了该国新近出台的第21255号法律的实施情况,包括智利南极研究所授权的“南极活动”申请程序和相关监管措施的具体适用与执行。与此同时,他还与乌拉圭和荷兰学者就南极生物湾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交换了意见,探讨了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协定与南极条约体系的协调问题。
吴老师访问乔治王岛马尔什机场
1月6日,南极长城极地生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组织召开了“南极环境保护和治理”国际学术交流会,来自中国、乌拉圭、荷兰、德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参加了会议。吴宁铂老师作了《典型国家南极环境保护立法评析》的学术报告并回答了外方学者关心的问题。
国际极地治理资政建言,
多了一份上经贸大力量
早在就读博士期间,吴宁铂老师便将南极条约体系和南极治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极地强国建设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南极治理的国际法研究,保障和拓展南极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吴老师从区域国别角度出发,研究澳大利亚、智利等国的南极政策和法律,主持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系统设计的多项相关课题,在权威期刊发表南极国际法领域论文十余篇,这些前期研究成果为此次南极科考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吴老师深知国际法研究不能停留在纸张层面,需要具备国际视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检验自己的研究成效,博采众长。此次南极科考结束后,吴老师为我国修订南极考察行政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估管理制度提供了相关决策咨询建议。
深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上经贸大人一直在路上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5年是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40周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的十二字方针”,吴宁铂老师在长城站“纪念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展览馆录制了现场讲解视频,并将其融入《极地治理与国际法》选修课中,让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这次南极科考经历是对课程教学最好的佐证,通过这一次经历,我想让同学们意识到参与全球治理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吴老师希望通过在课堂上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在同学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激励他们肩负起国家使命。
正在南极作业的雪龙号
吴老师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成绩斐然,近五年荣获国际级、国家级奖项近四十项。他认为这是注重涉外法治人才外语能力与国际视野培养所取得的成效,并在这次科考中有了更为深刻的体会。首先,掌握外语是有效沟通的“敲门砖”。“如果听不明白,讲不清楚,双方就只能报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吴宁铂老师不仅精通英语,也能娴熟地运用俄语日常对话,这为他与外方科考人员建立信任和友谊提供了很大帮助。其次,所谓国际视野,不单单是依赖竞赛检验和理解纸面规则的应用,也需要通过实地调研对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
中国、智利、俄罗斯科考站的南极纪念印章与站长赠言
各国科考站赠送给吴老师的南极明信片
我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正在着力培养涉外法治人才,吴老师希望上经贸大学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外语能力,拥有自己的“先发优势”,彰显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学子风采,具有建设极地强国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成长为熟悉南北极国际法律规则的涉外法治人才。
回忆南极科考经历的最后,吴老师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雪龙号卸货最繁忙的时候,所有科考人员主动参加运输与分类工作,将物资安全送抵站内,“大家从五湖四海聚在一起,都是为了推动我国南极事业的发展”。未来,上经贸大人将继续致力于涉外法治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世界舞台贡献中国力量,发出上经贸大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