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迎世界遗产?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等候四千公里外的消息

2024-07-25 08:01:00 作者:陈玺撼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郑闻文

眼下,除了因奥运会关注法国巴黎,印度新德里也值得每一位上海人关注。

7月21日至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6届大会在这里召开,审议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7处遗产中有“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而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是二期最南端的遗产点。如果审议通过,上海将迎来首个世界遗产。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7月24日从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了解到,保护区各项筹备工作早已准备就绪,正期盼4000多公里外早日传来好消息。

组团申遗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世界范围内的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于1976年设立的保护形式。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黄(渤)海沿岸是全球人口分布最为密集、经济迅速发展的区域之一,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全球候鸟种类、受威胁鸟种最多的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申遗成功,江苏盐城的两处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同时,中国继续开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申遗,将黄渤海区域更多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期包含11处栖息地,上海和山东各1处,河北5处,辽宁4处。”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主任钮栋梁表示,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虽是二期最南端,但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来看,位于黄海生态区南缘的崇明东滩反而是中间节点。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李茂君摄

2016年,在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治理和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范围内,记录到了小天鹅29只。 张春海摄

从左到右依次为灰鹤、白头鹤、丹顶鹤。 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申报世界遗产主要有5个重要环节:列入预备名单,缔约国准备并提交申报文件,世界遗产委员会秘书处进行文件完整性审查,咨询机构评估(包括书面评估、现场考察和专家组会议审议等环节),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目前,崇明东滩就差“临门一脚”。

2023年,保护区迎来世界自然遗产的咨询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钮栋梁透露,从各方面反馈的情况来看,保护区得到了肯定。

然而,组团申遗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却不太顺利,由于尚未完成专业咨询机构国际专家的实地评估,未赶上2023年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的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早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中,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提出了“批准重大边界修改”的建议,这意味着有部分申遗的栖息地可能未满足要求。

知情人士透露,7月26日至29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审议《世界遗产名录》27处提名遗产的相关文件,组团申遗的11位二期“团员”(栖息地)携手过审的可能性已非常小。甚至有消息显示,最不利的情况下,只有包括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在内的5处栖息地能过关,其余栖息地经改进仍无法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

“在其他栖息地未过关的情况下,是否直接宣布过关的栖息地申遗成功,有待确认。”该人士表示。

底气何来?

上海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获得青睐,“天赋异禀”是很重要的因素。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横跨东北亚和澳洲,大多数候鸟无法连续完成如此长距离的迁徙,需要降落在崇明东滩这座“机场”歇脚和觅食。

最新数据显示,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调查记录到鸟类300多种,是中国履行国际有关公约和协定的重要窗口。“今年8月左右会再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目前预估鸟类记录在320种左右。”钮栋梁表示。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9种,如白头鹤、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9种,如小天鹅、鸳鸯、白琵鹭、大滨鹬等;22种鸟类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白头鹤、黑嘴鸥、黑脸琵鹭、罗纹鸭、斑嘴鸭、大杓鹬、黑尾塍鹬、普通燕鸥、翘鼻麻鸭、小天鹅、花脸鸭、红颈滨鹬等12种鸟类达到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数量标准(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

此外,崇明东滩是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处于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生态敏感区,长江口与东海、黄海形成的T字形结合部的核心部位。长江下泄巨量泥沙,使崇明东滩湿地不断淤涨,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快速演替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这里丰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能为栖息地“精灵”的繁衍生息提供充足保障。

“天赋异禀”只是崇明东滩冲击世界遗产的主要优势之一,生态红线、法律法规等有力保护措施,专业管理机构、资金和专家保障,也是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遗的强大底气。

“提名地的区域划分是否合理,科普教育功能是否丰富,与周边的互动是否充分,这些也是考察重点。”钮栋梁介绍,保护区近年的重点工作是让更多市民走进崇明东滩的同时,让崇明东滩也能走到市民身边。坐落在崇明区中兴镇富圩村的村民自然中心就承担了“走出去”的功能,大量以社区为主的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已在那里举行,成为一个距离市民更近的“东滩”。

为增加申遗的胜算,保护区还多方奔走,改建或增设了一批自然科普教育场馆。记者7月24日在现场看到,保护区内以申遗为主题的“生命之源”馆,以自然教育为主的“生命驿站”馆、“生命映像”馆、归去来栖自然中心等场馆均已建成并对外开放预约参观。其中,“生命映像”馆收集展示了近250种鸟类标本,近80种鱼类标本,近30种底栖动物标本。

科普场馆之间用栈道连接。 陈玺撼摄

科普场馆内介绍鸟哨和环志等方面的知识。 陈玺撼摄

市民游客参观科普馆。 陈玺撼摄

申遗成功也将为崇明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生态岛生态旅游目的地带来机遇。届时,崇明可以积极拓展旅游主题产品,比如湿地观光、湿地文化体验、湿地科普研学、湿地科考探险等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进而带动全域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自然遗产不应孤芳自赏,保护区是市民共有的生态和精神财富,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钮栋梁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崇明东滩和上海的未来都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