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再迎强降雨,道路积水难题如何破解?
近日,上海再迎强降雨,给市民出行带来影响,也让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面临挑战。
面对暴雨,申城道路积水情况如何?实施了积水改善工程的那些易积水点,能否经受住考验?日前,记者兵分多路,实地走访测评。
两块“坑塘”紧挨候车点
市民张女士反映,长宁区长宁路中山公园玫瑰坊商场出口处的公交车站旁,道路严重坑洼,容易积水。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段长宁路毗邻轨交2、3、4号线中山公园6号出入口,靠近一座岛式公交车站,有737路、13路、54路和20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候车区将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隔开。而机动车道两块1米长、20厘米宽、5厘米深的“坑塘”就紧挨着公交站点,积满大量雨水。
图说:长宁区长宁路靠近玫瑰坊商场的公交车站附近出现坑塘,严重积水。
现场,一辆13路公交车正小心翼翼地驶进站,但在经过“坑塘”时,车轮仍会重重地溅起水花,瞬间淹没部分公交站岛。张女士讲,由于道路不平,上下公交车经过这里时,走得“战战兢兢”。
长宁区市政工程管理中心了解情况以后,迅速安排养护公司到场,在全面勘查情况以后,决定分“三步走”。一是采取应急措施:坑塘里“补上”沥青,修复到路面原来的平整度;二是清理排水口:要求养护施工人员定人定岗,对清理车站及附近的排水口做好养护管理,将进水口内的用于收集落叶、垃圾的挂篮拿起并清理,等大雨过后,再把挂篮放下,避免挂篮阻碍排水效率;第三,做好改建:根据最新标准,改造原先候车站台的无障碍坡道,将原有的坡道与车行道之间做到“零高低差”。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残障人士的“上车难”问题,也在降水天里给雨水新增一条离排水口更近的“水流”。
目前,该路段已改造、修缮一新。
图说:道路修复一新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徐驰 摄
徐汇区喜泰支路(龙吴路-喜泰路)
“撩裤脚”日子一去不返
这一段路全长234米,虽然是一条小马路,但周边聚集了图情小区、工业技术学校和诸多沿街商铺,又是沟通龙吴路的一段重要支路,通行需求旺盛,往年也是道路积水的多发地。
记者来到现场后看到,虽然雨势急骤,即便撑着伞也难以完全抵挡雨点的侵袭。不过,道路上却看不到积水,这归功于去年实施的道路积水改善工程。

图说:徐汇区喜泰支路改造后提升排水能力,居民们家门口不再积水。
据喜泰支路积水点改善项目的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彻底改变喜泰支路排水难、易积水等“顽症痼疾”,他们下决心拿出了3步方案:扩容下水道,施工方将400mm口径的管道扩容到1000mm的规格,将排水量提升了一倍有余;重新排放两侧的支连管和用户管,增加道路和周边小区的泄水能力;结合排水工程,新建人行道和周边的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了道路的使用功能。
在图情小区住了20多年的市民陆阿姨告诉记者:“一到‘落雨天’,小区门口必定积水,阿拉只能撩起裤脚管走路。”如今经过改造,“撩裤脚”的日子一去不返,让她颇感欣慰。
杨浦区九潭路(眉州路—黄兴路)
改造后排水能力提升
杨浦区九潭路往年是道路积水“重灾区”,一遇暴雨便“水流成河”。去年,该路段被纳入道路积水改善工程。经过改造后,它的路面积水情况如何?
尽管经历了强降雨,但这条长约300米的马路依然干净整洁,无明显积水,排水过程非常顺畅。

图说:杨浦区九潭路经过道路积水改善之后,已无积水。
“往年暴雨的时候,我们小区门口都泛滥成灾了,水位一直漫过上街沿,甚至倒灌进我们小区。”九潭路上东田公寓的居民告诉记者,没改造之前,一到暴雨季节居民饱受“水灾”之苦,小区门口汪洋一片,整条道路都被淹没了,水最深的地方要到达成年人的膝盖位置。“连车子开出去都会熄火,居民步行出门更是难上加难。”
去年,九潭路实施了道路积水改善工程,拆除现状DN600合流管,新建一根DN1400合流管,总长约287m,并对沿线街坊支管进行梳理及翻建,同步改建路段内检查井、雨水进水口。经过改造后,整条道路的排水能力大大提升,积水现象不复出现,居民也纷纷感叹,今年终于不用再过“蹚水出门”的日子。
普陀区杏山路(枣阳路-曹杨环浜)
道路排水迅速无积水
普陀区杏山路北至梅川路,南抵中山北路,全长1.2公里左右。两旁既有曹杨四村、兰花园、梅花园等居民小区,又有曹杨二中附属学校和沿街商超店铺,人口密度较大。
记者从杏山路中山北路口一路朝北步行。尽管雨势较大,马路也并不宽敞,但道路上没有明显的积水痕迹。排水口附近无积攒的落叶和其他垃圾等,几处下水道排水迅速通畅。

图说:整条杏山路无积水。
“以前只要一下雨,这条马路就必定积水,还很快会蔓延至上街沿。”据市民赵女士回忆,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上半年,在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实施之后,马路“焕然一新”,排水能力得到明显改善。
“几年前,只要是黄梅天、暴雨天一来,小区门口就会‘发大水’……”住在周边的居民顾老伯回忆道,往年接送孩子,一到下雨天,“一老一小”总是雨披套鞋“全副武装”,但仍不免会踩进水塘,使他们“浑身湿透”。如今,道路经过积水改造之后,排水能力大为提升,上学路、上班路走得更踏实了。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杏山路道路积水改善工程实施以后,原本困扰市民多年的积水顽疾,已彻底得到整治。
松江南站地铁站1号口外
“积水成河”情况已改观
市民王先生反映,他经常驾车到松江南站地面停车场,再换乘地铁。下雨天,他发现停车场靠近轨交9号线松江南站站1号出入口的路面上,经常有明显积水,车辆慢行通过时,也会溅起阵阵水花,停完车后更要涉水才能走到地铁站出入口。

图说:6.20松江南站地铁站1号口外2
只要雨大一点,这样“积水成河”情况就多次出现。“有时,积水深度与停车位后方的橡胶阻车器高度齐平。”有的驾驶员为了避开积水区,舍近求远,将车停至距离地铁站出入口较远的车位。“但是很尴尬,他们也必须穿过积水区域才能进站。”王先生说。
在前段时间的梅雨天气里,松江南站地铁站外,乘客出入地铁站的通道周边出现明显积水,停车场出入通道上也出现了积水情况,车辆经过时泛起阵阵水花。据王先生拍摄的视频显示,靠近地铁站通道外区域的积水最深处有数厘米深,一些乘客为了避免湿鞋,先踩在停车场高出地面的减速带上,再通过其他人员铺设的仓板通行。随后,再通过工地围挡边狭窄的水泥楼梯行走至地铁站。
记者了解到,此地积水问题频发,主要受松江南站枢纽建设影响,原排水管网排水功能失效,新排水管网及新开河道工程尚未建设完成。据松江区防汛办工作人员介绍,在6月底,区防汛办落实了多项防汛措施:在停车场地势最低处开挖雨水明沟,排水引流进雨水井;打通新旧排水管网,贯通新管网与周边向阳河道;设置6台水泵随时启动,并准备新水泵备用;加强值班巡逻,及时处置积水情况。上述措施落实后,该路段积水情况明显改善,“积水成河”现象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