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黄浦喝咖啡|最早“醒来”的咖啡馆,有人8点就来排队,爷叔坐轮椅也要来

2024-05-01 08:13:18 作者:唐烨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郑闻文

【编者按】上海,拥有超9500家咖啡馆,是一座世界咖啡之都。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升级为“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于5月1日启幕,作为推动对外交流的文化平台,融合更多元的消费场景。

在上海,咖啡融入每个角落,融入每种生活——可以是国际的,也可以是本土的;可以在科技园,也可以在乡村;可以承载历史记忆和海派文化,也可以面向未来激活创新动能。在上海各区,我们品味一杯杯独特的咖啡,品味这座城市的多元精彩——

「 1 」

黄浦区的东海咖啡馆,可能是上海市中心最早“醒来”的咖啡馆。

工作日早上不到8点,上海最热闹的南京路步行街还没完全醒来,可100米之外,藏在滇池路上的东海咖啡馆门口,已有人在门口等位啦!

东海咖啡馆是个老品牌,1934年由一位犹太商人在南京东路创立,是上海最早的咖啡馆之一。据说,很多老上海人的第一杯咖啡,就是在“东海”喝的;上世纪80年代,“东海”是上海最时髦的约会圣地之一,很多人相亲会选在这里。2007年,由于“中央商场”的搬迁,“东海”也跟着关停了。辗转了12年,2019年,东海咖啡馆在滇池路上一幢历史建筑的底层重开。

8点,东海咖啡馆准时开门。复古又时尚的房间装饰,透着“老底子”的低调。第一批顾客都是老顾客,找个熟悉的座位坐定,点上一杯“东海”传承下来的现煮咖啡,气定神闲地开始一天。

这天,我不到9点走进东海咖啡馆,看到大厅基本已坐满,里面的一个小厅还有些许空位。满眼望去,顾客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阿姨爷叔,耳边响起的也是上海话。

阿姨爷叔们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一杯咖啡是标配,有的人面前还摆着一盘精致的小点心。据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周要来两三次。咖啡店早上一开门就进来,品品咖啡、聊聊天,一个小半天就过去。

他们中有些人是认识的,都是老朋友,相约而来;有些人可能之前根本就不认识,只是桌子挨在了一起,但几句话聊下来,相互就认识了,于是,两张桌子并到了一起,两组人坐到了一起。

上海阿姨爷叔不仅社交能力强,说话的声音也大,这与当下很多咖啡馆比较安静的氛围很不一样。店家坦言:工作日,顾客基本都是阿姨爷叔,年轻人的确比较少,有进来的,一般点个外卖咖啡就带走了。可到了周末和假日,这里是另一番景象。基本都是年轻人和游客,他们会坐下来、喝杯咖啡,很休闲。他们还会环顾四周,带着对“老上海”格调的一份探究。阿姨爷叔由于周末和假期家里事情多,都不过来了。

两类客群自得其乐又互不打扰,形成了东海咖啡馆独特的生态。

东海咖啡馆

工作日上午,东海咖啡馆一角

「 2 」

南昌路上的咖啡馆是在上午10点以后醒来的。

南昌路是上海新晋的“咖啡一条街”——短短一公里多路周边,集聚着50来家各色咖啡馆。充满历史感的石库门里弄沿街而立,梧桐树在头顶上肆意地伸展着枝叶,一家家咖啡店就嵌在里弄与梧桐树组成的画面之间。

不少咖啡店都喜欢敞开大门与窗户,当咖啡机打开工作时,氤氲的咖啡香气会弥漫整个街区。

南昌路一带集聚的大都是独立品牌的咖啡店,可能在上海独此一家。店主们都很用心,从店铺装饰到咖啡的供应,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社交网络上一搜,不少咖啡店都是很有特色的网红店,如铁手咖啡店,有着南昌路上最美的透明玻璃转角座,咖啡豆非常有特色;OZ cafe店的装饰很有地中海风情,是拍照很出片的地方,店里的手冲风味咖啡被顾客津津乐道。

“Umah”在南昌路经营了5年,算是这条路上咖啡馆中的“老店”。店主是个“90后”的小伙子,发型衣着都挺时髦。他说自己会跳街舞,也懂些室内设计,是一位专业的咖啡烘焙师。他在这家咖啡馆上倾注了不少心血。火柴盒式的设计、灰色和棕黄色的低调色彩,店内咖啡的特色是各种风味的咖啡豆,网友评价这家咖啡馆的特点是“很有艺术气息”。

我本来以为,像“Umah”这样时尚的咖啡馆,来喝咖啡的人多是周边办公的年轻白领;但店主告诉我,各种年纪、各种职业的人群都会来。“我们是‘长’在社区的咖啡店。”事实上,在上海这座城市,时尚潮人遍布在各个年龄层。

很多年轻白领喜欢吃好午饭,来店里打包一杯咖啡,店里也来过当红明星。但这不“影响”上了年纪的顾客成为咖啡馆的常客。他们可能穿着很随意,就是住在周围的居民。有的是老夫妻一起来,两人各自点杯咖啡,坐在店里,玩玩手机,看到手机里好玩的视频,聊几句、笑一笑,很日常、很温馨的感觉。

店主还接待过一位坐着电动轮椅的爷叔。老爷叔看上去有70来岁,他自己来的,点了一杯咖啡,一个人坐在店内一边喝一边看风景。老人家是否忆起了什么?是否在怀念什么……

“Umah”曾差点开不下去。当时,店主在资金周转上遇到了一些问题,与“二房东”发生了一些矛盾,只好关店,“设备都搬走了”。房子真正的主人得知后,两次到店主在外区的门店寻找他。直到第三次,才拿到了他的联系方式。一番沟通,这位房东鼓励他经营下去,并拿出优惠的条件,愿意与他签长租。房东一个方面看中了“Umah”的经营前景,能给自己带来稳定的收益,另一方面出于情怀。“房东也想在南昌路上开咖啡馆,但觉得开起来并不容易。所以,他很愿意支持别的创业者在他的物业里开一家好的咖啡馆。”

Umah

Umah和店主

「 3」

有数据显示,上海有9500多家咖啡馆,黄浦区占了不到6%。绝对数量不高,但地均数量不容小觑:黄浦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咖啡馆数量达到了24.81家,是上海各区中咖啡馆最为密集的城区。

黄浦区还有很多不列入正式咖啡馆名单中的“咖啡空间”,如,现在黄浦区主要面向老年人的一些社区食堂,也开了咖啡档口,售卖各种现制咖啡,卖得非常好。

在我看来,黄浦区的咖啡馆不仅仅是一个个物理空间,还链接着很多看不见的人情网络。

曾有学者担忧当下社会“附近的消失”现象,即超越了具体而烦琐的生活之后,周边的生活好像就离我们远去了。而黄浦区这些融入街巷、融入社区的咖啡馆,正连接着“家里头”与“全世界”,聚拢着社区的人气。

东海咖啡馆开业时,啥宣传都没做过,就“莫名奇妙”地火了。2019年开业,有人7点多就来排队。顾客们还都不肯外卖,一定要坐下来喝咖啡。最高峰时,店内门厅和门外排了有上百号人。

“滇池路很多年都没这么热闹过了。”店家也提供了有温度的服务:为迎合不太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顾客,东海咖啡馆店内至今没有设置扫码点餐;店里的很多服务员与顾客相处得像朋友一样,如果有老顾客一两个星期不来,都会提前告诉服务员。

在一些咖啡馆可能得到的是标准化的服务与产品,但在“Umah”,顾客可以和咖啡师做朋友,得到一杯特制的咖啡饮品。店主说自己是“i”人,但他在咖啡店里却结交了很多朋友,来自各行各业,志同道合、天马行空。

这几年,上海中心城区在大力推进城市更新,黄浦区是旧改力度最大的城区之一,不少老居民离开住了大半辈子的黄浦区,搬到了外区。一家熟悉的咖啡馆可能就成了他们的“乡愁”。在东海咖啡馆,有不少顾客是从黄浦区搬离的居民。他们有的自己来过后,又约着曾经的邻居来,最后大家约定每月来东海咖啡馆聚一次。

极具烟火气,是黄浦区咖啡馆最大的特点。这或许也是上海的咖啡文化中珍贵又特别的一部分。

淡水路上的咖啡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