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沪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智慧物流”系统上线

2024-04-25 05:50:59 作者:徐耀萍 何佳玺 来源:东方网·城市导报 选稿:魏丽君

本报讯 (记者 徐耀萍 何佳玺) 4月22日,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在黄浦江畔的徐浦基地举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暨垃圾分类五周年主题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智慧物流”系统上线仪式。

建成运营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

2019年7月起,上海市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作为城市环境运营的托底保障企业,城投环境建成运营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全力投入垃圾分类攻坚战、持久战中。

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协同发展,城投环境构建了覆盖黄浦、徐汇、静安、嘉定、青浦、临港等6大区域的再生资源回收“点-站-场”运营体系,布设回收点位5210个、示范点3个、中转站41个、集散中心3个。构建覆盖全市16个区的有害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建成全市首个标准化、智能化有害垃圾分拣中心。

为应对分类中转运输的需求,完成对下属徐浦、虎林两大固废集装转运基地的硬件改造,引入更加高效的集装箱竖式压缩工艺,建造一批600吨级LNG集装箱船舶,更新配置干、湿、餐厨垃圾专用集装箱2000余个,编制分类转运作业标准,建成泊位自动分配系统。

聚焦数字转型,城投环境打造“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汇集了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2100余个集运箱、4500余辆清运车、20个末端处置设施等数据源,实现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从机械化向数字化的蜕变。

打造“无废企业”示范品牌

2024年3月,《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通过,标志着上海迈入了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新征程。城投集团作为全市3家示范企业之一,全力推进“无废集团”建设。

城投环境制定了“无废企业”建设实施方案,探索“1+1+1+2+3+N”建设模式,即打造1个“无废收运基地”(将徐浦基地打造为智慧化、低碳化、人文化的“花园式”生活垃圾中端转运基地),创建1个“无废工厂”(将老港基地湿垃圾三期创建为全国领先的全生命周期绿色智慧的资源化无废工厂),完善1套数字化平台(完善协同高效的全链条、全流程、全品类数字化平台),拓展2类固废收运模式(推进有害垃圾一体化收运和可回收物“环保管家”式回收新模式),协同3种固废内循环(推进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建筑垃圾等系统内循环),探索N项工艺优化(探索新能源船舶和车辆、物流链优化、黑水虻养殖、干垃圾焚烧炉渣再利用等新设备新工艺)。通过系列转型升级发展举措,聚力打造引领行业、面向未来的“无废企业”示范品牌,为上海“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基层实践经验。

活动现场,城投环境与浦东新区生态环境局、徐汇区绿化市容局、黄浦区绿化市容局、青浦区绿化市容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持续助力各区打造垃圾分类2.0升级版;与江湾镇街道、中国石化、虹桥临空经济园区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为街道、企业、园区“无废建设”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环境服务;与城投公路、城投水务、城投控股、上海中心等“无废工地”“无废工厂”“无废社区”“无废商管”场景建设代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共建城投“无废集团”。

迈入生活垃圾智慧管理新时代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运输处置“智慧物流”系统上线仪式。该系统的建成运营,实现了上海市中心城区每日近万吨生活垃圾收运处全链条、全覆盖、全追溯、全监管的“四全管理”,助力上海这座超大城市进入生活垃圾智慧管理新时代。

该系统主要功能亮点表现在:一是中转压缩高效运转。与原有系统相比,增加了散装车辆预感知、车辆智能识别、集装车预调度等功能,有效提升中转站运行效率和集装箱周转速度。中转站管理系统作为独立子系统,还可推广复制到各区级中转站。二是集装水运精细管理。该系统首次导入了国际港口码头和船队管理的最新数字化管理模式,依托智能识别、指令调度,确保生活垃圾分类装运、精准配送、精细处置,集装箱箱号识别准确率提升至100%,报港靠泊、返箱调度、修洗箱调度等堵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三是末端处置计划作业。系统根据各末端处置场供料计划,改进全程物流组织,实现最优配送,提升末端设施设备运转效率。遇到台风、故障等突发事件,可提前评估预警,通过预制的多种作业场景模板,实现运输处置高度协同,增强垃圾运输处置过程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