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闻得着、摸得到!黄浦倾心打造的“社区植物园”来了!

2024-03-12 08:29:52 来源:上海黄浦 选稿:许文杰

将植物园“搬”进社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近年来,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切实推动公园城市建设,黄浦区绿化市容局联合上海植物园等专业部门,率先提出了“社区植物园”理念。

目前,黄浦已打造了11座“社区植物园”,通过将优良品种、前沿知识、实用技术注入街区,为城市带来一个个维持和提升生物多样性的“绿色岛屿”,切实提升了城市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城市生态系统质量,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看得见、听得到、闻得着、摸得到万物自然。

深耕不辍,打造家门口的“社区植物园”

何为“社区植物园”?

它是指以维护和提升居民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为目标,将优良品种、前沿知识、实用技术注入街区,切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普通的口袋公园、社区花园相比,黄浦要打造的“社区植物园”,更注重植物的“润物细无声”,是一隅生机盎然的丰盈、一种温润如玉的陪伴、一份生命浩瀚无垠的感悟。

在山北小区外,原本是城市“边角料”的一块空闲地,去年,蜕变成了生态丰盈的“云之丘”。

图片

图片

区绿化市容局介绍,“云之丘”里栽植了北美海棠、垂丝海棠,以及来自上海植物园的“小橘灯”“上植品种海棠”等珍贵的海棠品种。海棠树下是由西洋杜鹃、卡拉多纳鼠尾草、狐尾天门冬、芙蓉菊、佛甲草等20余种多年生花卉构成的花境,能吸引蜜蜂、草蛉等访花昆虫;果实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越冬的食物资源;树下隐蔽环境能为小动物提供躲避空间,呈现自然友好、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

而在威海路、黄陂北路、武胜路路口,一处市中心难得一见的森邻花园,更是重现了自然感和生态感的森林景观。改造中,充分保护利用绿地大乔木资源,并结合水杉和香樟林下空间特点,引入上海植物园的蕨类、苔藓等植物种群,并配有一系列科普标识牌,打造城市森林中的“孢子植物园”。

图片

图片

今年,还计划依托现状生态条件,邀请专家开展野生鸟类观察和多样性调研等科研科普结合的特色活动,并结合艺术装置将真实鸟类活动“可视化”呈现,推动形成一处鼓励市民亲近自然的市中心“好奇心研究所”。

在黄浦,像这样的“社区植物园”还有多座。2003年以来,黄浦区先后引入上海植物园的玉兰、海棠、杜鹃、牡丹、山茶、鸢尾、观赏草等植物类群的新优品种,丰富的植物品种资源在黄浦落地生根,形成玉兰园、海棠园、琴键春园、森邻花园等多个独具匠心、资源丰富的小型专类植物园。

面向未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街区”图片

作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植物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和基础。“所以我们在推进过程中,要以自然为本,考虑植物、动物、昆虫的需求,考虑如何在城市中建立一个个小型自然栖息地,然后串联起来。”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顾芳表示,黄浦将推进更高品质、更融合、更活力的进阶版“黄浦社区植物园”。

今年,黄浦将继续与上海植物园等专业部门联动,以多样性、多彩化的“植物丝带”勾画街区环境与公园等自然环境一以贯之的相通体系,打造低碳、可持续的“街区植物博物带”,塑造居民身边“生物多样性”环境。

图片

图片

同时,结合植物园掌握的立体绿化适生植物品种资源,以及建筑立面绿化、屋顶绿化营建等技术,利用建筑表皮、阳台、屋顶可以打造多维生境,推动“建筑上的植物园”。并计划依托黄浦市民园艺中心服务体系,打造“菜单式”园艺服务,推广家里的“一平方米植物园”等,以“人与自然共同生活”的理念,推动更全面、更细颗粒度的人、城、自然共同体。

图片

面向未来,黄浦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市民在其中的精神与情感体验,加强与植物园等专业部门合作联动,以“社区植物园”等创新方式,为城市生态注入更多元、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让“公园”不再仅仅是城市的补充或缓冲的绿色空间,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新型城市形态,或是城市的另一个“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