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奉贤滚灯,一夜鱼“龙”舞

2024-02-17 10:35:53 来源:上海体育 选稿:唐风立

洋溢欢庆的辞旧迎新是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重要时期。有道是:体育无所不在,运动欢乐无限;体育活动成为欢度节日的一个重头戏。找体育乐子,添节日喜庆,在辞旧迎新之际,小体特别推出体“谈”记忆 新春沙“龙”,邀您一起追忆上海体育记忆。今天小体带来第七篇。

图片图片

奉贤滚灯

上海现有19个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非遗”,其中国家级有卢氏心意拳、舞草龙和奉贤滚灯等,市级有江南船拳、练功十八法和打花棍等。其中奉贤滚灯也叫“跳滚灯”,是集舞蹈、杂技、体育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活动,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萧塘、青村、齐贤、胡桥、泰日等地盛行。每次庙会和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日’出灯时,民众玩灯,大家比高低,有‘跳鞍马’‘缠腰’‘白鹤生蛋’等形式。”


据《上海体育志》记载:“滚灯状如排球,用上好竹篾编织而成,始于五代的华亭县盐铁庄澜泾港东(松江县叶榭乡大桥村)。为篾匠劳动间隙活动腰腿的健身竹球。后远传他乡,该乡名叶榭乡,故也称叶榭竹编球。”《奉贤县文化志》中也记载道,“解放前,凡灯会皆以滚灯为先导。舞灯时,将灯用线系于腰间,人随灯上下翻滚。最精彩时,牙齿咬于线结,以颈项之力,使灯四处摇动,小球内蜡烛不灭。”

图片

做滚灯


说起奉贤滚灯起源,传与侵占柘林倭犯作战的明军平时操练而来。据《奉贤县志》:永乐至嘉靖年间,柘林成倭犯据点。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七月,“倭寇始盘踞柘林为巢穴,四出掳掠,为害乡民。”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初四五日,数千倭寇登陆,屯于柘林,军门调主客兵号称20万,进军讨伐。” 

图片

奉贤滚灯相传源于明军健身


1996年,柘林发现“华亭古海塘”,滚灯起源又有一说——筑塘用竹筐装石沉水堵缺口,闲时耍竹筐为其始祖。古海塘为华亭东石塘,《奉贤县志》记载:1728年(清雍正六年)筑示范石塘不用此法,“以纵砌用铁笋穿合;横砌用铁销锁住,上下左右相成一气。”明时石塘筑法用竹,但不见竹筐:“明崇祯七年(1634年)首创石塘于土塘决口处,先堵决口,取桩木竹笆囤皮之法,乘小汛,急钉一层,阻遏潮势。然后在竹笆内侧筑石塘”。

图片

相传奉贤滚灯与筑海塘有关


十多年前,我在上海电视台负责《中国体育民俗》,节目组编导小孙到柘林拍了《奉贤滚灯》,2014年9月16日播出。柘林离我1976年下乡的星火农场不远,老职工当年进场是由柘林向东转奉柘海塘公路,到钱家桥转南。我所在的连队到柘林更近,还去那里的市文教干校看过电影。那时我也没听说滚灯。没想到滚灯2007年列入市级首批“非遗”名录,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没想到与国家级传承人徐思燕成亲戚,他原做山歌剧,想是因滚灯也请山歌手一起配合表演而深耕滚灯。

图片

奉贤滚灯国家级传承人徐思燕(右二)本文作者(左一)


滚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盛行奉贤;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解放初复兴,青村滚灯参加松江专区文艺会演获好评。1956年,胡桥陈伯民表演滚灯获江苏省民间文艺汇演第二名。之后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消失。有道是时代兴体育盛。1978年,在其发源地松江叶榭乡堰泾村,一个1.5米的大滚灯宣告“老树发新枝”。1981年,奉贤第一支滚灯队胡桥滚灯队成立(胡桥2003年并入柘林),翌年亮相上海市首届职工文艺汇演。1984年,在县灯会入选参加市元宵灯会,登上复出的第一个大舞台——1984年上海市农村暨嘉定县元宵灯会,“除各式彩灯外,并有民间舞蹈、器乐等30多种形式,118个节目。观众近20万人。”《上海文化艺术志》记录了这一瞬间。

图片图片

奉贤滚灯表演

图片

奉贤滚灯在柏林街头表演


滚灯在与时俱进,更现代更时尚更大众。滚灯从1.5米的大灯发展到80厘米、20厘米中小灯,传统节目从白鹤生蛋、蜘蛛放丝和鲤鱼卷水草等创新出水流星、冷焰火滚灯和速拆滚灯等,竹球中的灯从蜡烛到耀眼的LED灯,滚灯竹片从原色到更璀璨的漆色和包彩纸,音乐从单一的锣鼓是变得鼓乐齐鸣,参与者从壮大汉发展男女老少都能参加的健身项目,展现平台从灯会走进广场。

图片图片图片

奉贤滚灯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