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貉留门,盼刺猬留宿,为黄鼠狼安家,这个小花园入选了联合国“典型案例”
“这道门破了修,修了又破,请来专家一探究竟得知,原来这是貉进入小花园的必经之地,于是我们一合计,索性不修了,就给貉来花园觅食串门留个门吧。”
小区来了野生动物,不惶恐反而敞开大门欢迎,甚至还为小动物们栽果树、建池塘、提供遮风避雨的安乐窝,不免让人心生好奇,这是为什么?而这一切还得从2020年长宁区新泾镇协和家园将小区的“边角料”微更新为“生境花园”说起。
诸葛亮会
“别看我们乐颐生境花园占地面积才732平方米,里面可是有127种植物,并观测到了36种鸟、4种哺乳动物、3种蛙和20多种传粉昆虫......”
刘观锡,长宁区新泾镇绿源新村第八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在他的眼里,这方绿意盎然的小天地,既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微型博物馆,也是一个居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在这里大家可以春观花、夏看虫、秋闻香、冬观鸟。
和传统景观花园有所不同的是,“生境花园”更倾向于将社区的小微“边角料”空间加以更新改造,使其成为给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功能的花园。
设想很不错,居民有支持的,但反对声也不少:“花园如何建?小池塘发臭了怎么办?后期管理谁来承担?”刘观锡说:“从提议建,到建设的全过程,我们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彻始终,前后召集居民开了三场‘诸葛亮会’。”
听取大家的意见,汇集百姓的智慧。开宗明义,“生境花园”只用本地植物,杜绝外来物种入侵;不打农药,减少化肥,既对动物友好,对人也友好。
经与专业设计团队共商共量,“诸葛亮会”一致通过,小区的生境花园分为四季花园、生境驿站、蝶恋花溪、疗愈花园、自然保育区等五大区域,并包含日观天象、白鹭观澜、岩石花园、心灵索桥、鸢尾池塘等“生境十八趣”。
“起初居民担心鸢尾池塘只有60公分深,还是死水潭,会不会发臭?但三年多了至今清澈见底。”刘观锡说,奥妙在于多层次的挺水植物营造了健康的水环境,“鸢尾花、睡莲、荇菜、铜钱草,还有黑藻,这些植物与水中蟾蜍、泥鳅、螺蛳和谐共生,形成了一套自静系统。”
小型雨水综合利用系统
那小池塘的水从何处来?刘观锡指着鸢尾池塘边玻璃房的斜坡顶说:“下雨天,雨水沿着斜坡顶,流到屋檐自上而下的莲花瓣雨水收集器,收集器再将雨水引入下面的过滤系统,进而顺势流入鸢尾池塘。”可别小看了这套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它还获得了上海市雨水综合利用优秀案例二等奖。
鸢尾池塘
花园的后期管理问题也有了着落,“诸葛亮会”诞生了三层梯队志愿者管理机制。
第一层实操日常管理交给了“F4天团”,“四位五十岁到七十岁热爱园艺的老伯伯,每天轮流负责花园的卫生、植物修剪等工作。”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刘观锡还邀请小区退休专业人士组成“专家顾问团”,为花园可持续维护建言献策;第三层则是各个楼道的楼组长和党员志愿者,他们对花园外围秩序和环境卫生进行日常巡逻和值守。
貉、刺猬、黄鼠狼
貉
“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从小区有了生境花园,通过红外摄像仪两年前观测到了一对貉经常深夜来花园喝水、洗澡、觅食。”刘观锡打开观测录像,只见画面中的貉体态肥硕,让人尤为惊喜的是,去年11月画面还捕捉到了带着一对小貉出现在花园里的画面。
为貉留的门
有趣的是,生活在外环林带的貉爸、貉妈前来“遛娃”十分守规矩,基本不到花园之外小区其它地方活动。
“花园里有石榴、枇杷、橘树、海棠等各种果树,可谓四季有果,池塘里还有小鱼,甚至前一阵还出现小螃蟹,对于杂食动物的貉而言,花园里的食物已经足够他们隔三岔五来吃顿不错的宵夜了。”虽是野生动物,却与人类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即便屡将花园小门的门挡咬出个大破洞,居民经专家点拨之后,还是大度地索性将门挡全部去除,独留空荡荡的门框,任由貉妈妈带着孩子来去自如。
黄鼠狼
正当刘观锡妙趣横生地说着貉妈妈遛娃趣事的时候,忽觉一只黄色小动物从远处草丛窜出,听闻有人声驻停警觉观望,原来是一只黄鼠狼。“这还是第一次白天在花园里看到黄鼠狼出没。”刘观锡话音未落,小家伙瞬间消失在小土堆里,待人上前观察,隐约看到一个小洞,“这个洞是新打的,看来刚到花园安家不久。”
刺猬
相较初来乍到的黄鼠狼,刺猬可算是花园的老居民了。“花园里的刺猬基本不怕人,居民经常能在白天看到它在鸢尾池塘洗澡、喝水。”刺猬虽然打洞隐蔽,但因为经常看到它出没,所以刺猬窝在哪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反而成了小区年轻爸妈遛娃时,经常将此作为小朋友认识刺猬的第一课。
小松鼠
花园里还有一群时常从隔壁高尔夫球场顺着一棵歪脖子老树前来做客的小松鼠,当然更多的还当属各种各样的鸟类,白鹭、白头鹎、珠颈斑鸠、棕背伯劳、灰喜鹊......“前一阵子还观测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水鸡和凤头鹰。”
白头鹎
从生态角度说,上海是全球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补给站,小小的“生境花园”似乎正在起到生物“踏脚石”的作用,不经意间成为了这些小生灵的庇护所和栖息驿站。
一棵橘树
三年多的时间,不仅光临花园的小动物越来越多,这里的植物品种也由起初的五六十种,增加了一倍多。
花园里一棵高9米、20多年树龄的橘树枝繁叶茂,不过这棵老橘树并非花园的“原住民”。原本种在别处的老橘树因为高大茂密影响了居民家采光,居民找到刘观锡提出能不能移除?老刘研究了一番,发觉这橘树可是好东西,不仅能开花结果,还是柑橘凤蝶的宿主,于是内部消化,移栽进了花园。
“给树打了1个月的吊针,当年就开花结果了。”刚结果的橘子吊在枝头上时是松鼠和小鸟的食物,风吹落地之后又成了貉、刺猬、黄鼠狼的盘中餐,刘观锡说:“起初想着是为树找个新家,没想到却给小动物请来了一个天然食物供给站。”
短翅细腹食蚜蝇
为食而来的小动物和鸟儿还是大自然的“播种机”。特别是小鸟在吃果子时,会将果肉和种子一起吞下。在鸟的胃里,果肉被消化掉,而种子则难以消化,进而随着鸟粪一起排出体外。飞来飞去的小鸟,不断移动也为种子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于是,当花园里突然生出了两棵喜树小树苗,也就不奇怪了。
花园里还有一处貌不惊人供微生物、昆虫、小动物栖息繁衍的地方——本杰士堆。
“看似只是一堆枯枝朽木,实则用处很大。”59岁的陈云霜退休前是上海动物园的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鸟类保护和动物收容救助工作。听说小区要建“生境花园”,作为专业人士,她当仁不让成了“专家顾问团”一员。
索桥与本杰士堆
本杰士堆看上去杂乱无章,但却是稳定的生态系统,动物代谢产物滋养微生物繁衍,微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植物为动物提供食源蜜源......如此循环,便能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
花园里的这处本杰士堆用得极为巧妙。“起初听了陈老师的建议,想在花园里设置一处本杰士堆,正苦于不知放哪里,设计团队又碰上了电缆井盖如何遮蔽的问题。”团队灵机一动,在电缆井盖上覆一层薄土,堆上本杰士堆,形成的低洼地带再架上一座索桥,供孩子们玩乐,问题迎刃而解。
心灵索桥
刘观锡给这座索桥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心灵索桥。
伴随着社区“边角料”变身“生境花园”,刘观锡说,无论是自己,还是社区居民都在跟着这座732平方米的小花园长见识、开眼界。
当孩子们淡定地看着刺猬不慌不忙地从眼门前溜达回窝;当居民偶遇小貉崽在花园里晒太阳,不再惊慌失措,而是拿起手机记录下眼前的一幕;当居民能叫出池塘边喝水的小鸟名字......想来这“生境花园”已不只是小动物们的庇护所,它更像是架起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野生动物共融共生的心灵之桥。
让人更为可喜的是,乐颐生境花园建设三年,早已声名远播。花园在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