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龙记|申城五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与“龙”结缘 是龙文化的重要故乡
【开栏的话】新春走基层·寻龙记
知道上海申报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里有几条“龙”吗?知道上海有几条马路是“龙路”吗?知道雪“龙”破冰会喜提多少振奋人心的消息?除了恐龙,你还能找出多少带“龙”字的动物?还记得小时候课文里读过的那些“龙”吗?过年了,教你打一套“龙拳操”如何?……且看本报龙年寻“龙”的故事。
新民晚报记者 陶磊 摄
今天是农历甲辰年正月初一,十二生肖龙年。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流传着瑞龙吐珠的传说,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俗称的“天龙、地龙、水龙”,即放龙风筝、舞龙狮、赛龙舟,已成为全国性的民俗体育活动。
“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龙文化,一般被认为主要起源于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其实,在上海地区的古文化中,有自我独特属性的崧泽文化受到浙江地区文化的辐射,具有丰富的龙文化特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兆元说,龙文化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的上海也有着鲜明的表现,曾经的标准龙图案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强势存在并流行,这是过去为人们所忽视的。上海地区4000年前的陶器图案上,龙凤融为一体者开始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融合性图案可以视为上海的一种古老传统——文化讲究融合,海纳百川早早就开启了。
资料图 杨建正 摄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研究员、民俗学博士方云介绍,如今上海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里,有五项与“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是松江区叶榭镇的龙舞(舞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传说在唐代贞元年间,叶榭境内遭受了一场特大旱灾,八仙中的韩湘子,据说是叶榭人,一日他途经家乡,从云中俯视乡亲父老正在焚香点烛、面向东海叩拜的情景,深表同情,于是吹起神箫,瞬间召来东海“青龙”,倾盆大雨瓢泼而下,叶榭盐铁塘两岸久旱禾苗喜逢甘霖。
二是金山吕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小白龙活动,主要包括做米糕吃、祭拜小白龙神、神灵巡游、舞小白龙等。
三是浦东三林绕龙灯。这是浦东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人们以舞龙的方式祈求平安和丰收。
四是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这项技艺源于苏广成衣铺,特色在于全手工高质量的个性化精工制作,精选的面料和通过手工镂、雕、绣形成的图案,以及寓意吉祥的盘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龙凤旗袍不仅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典范,更是中华传统服饰工艺精粹的代表。
五是罗店划龙船。它始于明、盛于清,重观赏、轻竞渡,以表演、竞技为主,船体制作工艺精细、造型别致,既全面传承了吴越地区龙船的特色,又有诸多的独特创造,地域文化风格明显。罗店龙船的表演更是别开生面,舵手以脚踩船板,指挥划手,船上的乐班还会演奏专门的曲目。表演时,数船并发,或前后追逐,或左右穿梭,或旋转调头,或交叉迂回,变换出千姿百态。
“江南地区自古多有荷花池塘,荷花怒放时节煞是好看。所以,江南有舞荷花龙的习俗。舞蹈者一般多为女性,典雅且独具江南水乡的特色。”方云说。
田兆元教授还表示,无论是罗店的龙船、叶榭的草龙、吕巷的小白龙,甚至还有传说中的东海龙王,完全可以把上海称为“龙文化的重要故乡”。作为上海人,当然就是“正宗的龙的传人”,理应传承好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