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棉八厂的前世今生

2024-01-21 12:21:52 来源:上海宝山 选稿:吴怡闻

早在1920年代,宝山吴淞就可以说是一个工业区,聚集着中国铁工厂、铁路修理厂、永安及华丰纱厂、黄埔公司、中国制糖厂等,职工数量接近上万,是中国共产党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

1956年,吴淞更是被列为扩散市区工业和疏解市区人口的十个近郊工业区之一,全市一批冶金、化工等重大建设项目纷纷在吴淞落户,吴淞工业区逐渐形成。吴淞工业区的工厂大多集中在蕰藻浜两侧和同济路以西地区,地跨淞南、吴淞和月浦东部,有部、市属钢铁、造船、纺织、化工、造纸、能源等大中型工厂企业150多家,职工12万人。其中大型企业有31家,著名的有:上钢一厂、上钢五厂、钢管厂、铁合金厂、东海船厂、新华造纸厂、上海硫酸厂、吴淞化工厂、上棉八厂、中外合资的上海——易初摩托车厂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忆其中的上棉八厂吧。

图片

上海棉纺织业的兴起

宋末,棉种和植棉技术输入上海地区。明初,由于上海地区沿海土地宜于植棉,加上政府推广和鼓励,上海地区的棉田面积迅速扩大。至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棉花已成为上海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在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和航运业一起,成为两个主要的经济支柱。明清期间,上海地区更是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被誉为“松郡棉布,衣被天下”。

图片

图:弹棉花

18世纪以后,上海的棉布大量转销欧美,外国人称之为“南京布”。但随着18世纪60年代,英国科学家詹姆斯·瓦特发明工业用蒸汽机,直接推动了动力机器纺织工业的发展。动力机器纺纱织布,效率大大提高,成本降低,在输入中国时,税额负担又低,逐渐改变了中国和欧美之间棉布贸易流向。原来是中国棉布的买主,反过来成了向中国输出机制纱布的货主,中国的民族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兴盛的上海城乡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

图片

图:英商怡和纱厂的包身工,多半是12—16岁的贫穷农家少女

清末民初,在洋务派等势力的尝试下,中国的机器纺织业也开始发展。光绪十五年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工,上海最早一批纺织产业工人诞生。到甲午战争(1894年)前夕,上海有纺织工人近2万人,占当时上海工厂工人的55.5%,占全国纺织工人的74%。

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外商纷纷来中国办厂,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计有英、德、美、日等国外资纺织厂15家,而民族资本开办的仅7家,发展困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海的民族纺织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上海的印染、色织、针织、毛纺织、毛巾被单、制线织带等行业先后形成,工人队伍迅速壮大,到民国10年(1921年)上海纺织产业工人达9万人,占当时上海工人56.3万人的15.98%,占上海工厂工人18.14万人的49.61%。

大中华纱厂与华丰纱厂的创办与出售

上棉八厂的前身是大中华纱厂和华丰纱厂。

大中华纱厂

在上海民族纺织工业得到空前发展的背景下,1919年6月,江苏巡抚聂缉椝(NieQigui)三子聂其杰(字云台)、六子聂其焜(字潞生)等人认准有利时机,发起筹建一个以中国人的资本建设的、规模足以与外国资本家相抗衡的纱厂。为长我中华志气,厂名就定为大中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图片

图:聂云台

聂云台等人通过公开招股,筹集建厂基金,共筹集200万两白银,扩充纱锭设备达4.5万枚。厂址就设在吴淞蕰藻浜北岸、吴淞镇西端,占地150亩,大中华纱厂的规模和设备,在当时来说都是国内第一流的,有“模范纱厂”之称。

图片

图:大中华纱厂开幕纪事文献来源:《新闻报》

出版时间:1922年4月15日

大中华纱厂创办于中国棉纺织工业的黄金时期,而正式开工之日,又恰是中国棉纺织工业面临纺织产品过剩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已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疮痍中走出来,加大掠夺中国市场。开工半年后,大中华纱厂就因购买外国设备,外汇汇率上升,导致结汇时竟造成11.9万英镑的债务。1923年春,由于花布市价暴跌,年底厂内库存达120万两之巨,使债务进一步扩大,将公司原有的流动资金全部垫上还有亏空。银行看到大中华纱厂旧债未清、新债日增,还债能力日益丧失,于是就中断了对大中华纱厂营运的垫款,使工厂顷刻陷于破产倒闭的局面。

图片

图:1922年,大中华纱厂

图片

吴淞大中华纱厂全景:照片文献来源:《时报图画周刊》出版时间:1922 年卷期(页):第94期

开办不到三年,这家以聂家资本为主体的“模范纱厂”终因不胜债务负担,在债权人催逼之下,不得不忍痛登报出售。1925年1月,永安纱厂创始人郭乐、郭顺收购大中华纱厂,改称永安二厂,并积极整顿,改进输出装置,增加细支纱产品,资产增至600万元,使企业有了发展。1930年,在永安二厂内西端空地兴建厂房,筹建永安四厂。

图片

图:郭乐

图片

图:1924年《银行周报》第51期。每周商情:永安纱厂收买大中华纱厂

1932年,侵华日军突袭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永安二厂和正在建设中的永安四厂成了一片火海,损失惨重。全面抗日战争期间,民国31年(1942年)8月,永安二、四厂被迫与日商裕丰纱厂合并,组成永丰纱厂。抗战胜利后,永安二、四厂回归永安公司,二厂所剩2万纱锭并入四厂,原厂房改为仓库。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永安各厂生产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华丰纱厂

1920年4月,华商聂其杰、王正廷、张英甫等人发起筹建华丰纱厂,投入资本1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000枚。厂址设在吴淞蕰藻浜北岸,占地100余亩,于1921年6月11日正式开工。

图片

图:吴淞华丰纱厂开工记文献来源:《新闻报》

出版时间:1921年6月26日

华丰纱厂开办后不久,与大中华纱厂一样因花、纱布市场不景气,资金周转困难,加之帝国主义肆意掠夺中国市场,不得不于1924年10月将华丰纱厂出租给日华纺织株式会社。

到1926年,又因日元涨价,兴亚地产公司催着还款,华丰纱厂无力归还,只好被迫放弃华丰纱厂的主权。这样,华丰纱厂被兴亚地产公司招标拍卖。最后,由日华纺织株式会社作价买下,成为日华纺织株式会社所属的日华纺织株式会社第八厂。民国20年(1931年)改称日华纺织株式会社华丰工场。民国32年(1943年)改称日华纺织株式会社吴淞工场。抗战胜利后由政府接收,改称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八纺织厂。

上棉八厂的创立与转型

1949年,上海纺织工人共23.88万人,占上海工业部门总人数50.8万人的47%,占全国纺织工人74.51万人的32.05%。根据上海纱厂工会成立大会纪念特刊记载,1949年12月15日,位于当时吴淞外马路751号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八纺织厂有职工1876人。

20世纪50年代,上海纺织工业重点抓经济改组。1950年,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八纺织厂改称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1955年9月,永安纺织二、四厂改造为公私合营永安第二棉纺厂。1958年,公私合营永安第二棉纺厂、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合并组成国营上海第八棉纺织厂。

图片

图:国棉八厂无线电小组正在上课

20世纪60年代,重点抓技术改造,充分挖掘老企业的生产潜力,纺织品产量得以成倍增长。70年代,技术改造的重点转移到品种开发上,以适应扩大出口和人民群众对新品种的需求。

图片

图:1964年第1期《人民画报》以《普通工人的家计》为题,报道上棉八厂职工家庭的故事。图为上棉八厂职工刘志安张林娣夫妇和他们的三个孩子,老大十岁,老二八岁,老三六岁。其中老大、老二在工厂子弟小学读书,老三在厂办幼儿园。34岁的刘志安小学没毕业就出来当了学徒,是上棉八厂的保全工,每月工资60元。张林娣33岁,是落纱工,每月工资70元。除了固定的工资外,还有奖金,夜班补贴,一家人收入还可以,那时候大米每斤一角五分左右,青菜一角钱六斤,猪肉一元左右一斤,牛肉六、七角钱一斤。

1978—1989年,上海纺织工业全面开展老厂改造工作,翻建危房,更新设备。1980年8月28日,联合国棉纺织工艺考察团到上棉八厂考察,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1981年10月7日,上棉八厂在行业中首家从联邦德国和瑞士等国引进22000锭全套环锭纺纱设备,新建三纺工场竣工投产。1984年8月,上海第八棉纺织厂三纺工场扩建工程,获纺织部1984年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奖金质奖。

图片

图:上棉八厂车间

图片

图:上棉八厂生产的双凤牌纯棉精梳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纺织业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中国纺织业获得飞速发展。据1980—1997年统计,全国纺织业生产能力猛增,棉纺由1780万锭发展到4245万锭,迅速成为世界纺织工业第一大国和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纺织工业的高速发展,不仅解决人民的衣被问题,也使城乡纺织品服装市场空前繁荣。1988年上棉八厂总产值17712万元,位列上海第61位;出口产值5912万元,位列上海第32位;容纳劳动力9945名,位列上海第12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为行业调整与转型时期。从1994年开始,棉纺行业开展一场以“压锭减产”为目标的大调整,当年压缩纱锭34.08万枚。1995年10月,上棉八厂执行“东锭西移”协议,向新疆哈密棉纺织厂转移3万纺锭设备,与当地合资建立哈密淞浦纺织有限公司。后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棉八厂将持有的全部股份转让给当地。

1996年,纺织行业发展到极为困难的境地,上棉八厂共有纺锭9.5万枚,人员5463人。1998年,上棉八厂报废纺锭2.2万枚,减员880人;1999年,报废纺锭2.1万枚,减员840人。

进入21世纪(2000—2010年),上海国有资本已从竞争性的纺织行业大幅度退出,至2010年,非公经济占整个上海纺织工业的90%以上。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上海纺织控股公司结束了规模性调整,科技与时尚成为转型发展的两大旗帜。2006年12月,法院宣布上海第八棉纺织厂破产终结。实际涉及破产人数共计17234人,其中在职4743人,退休12437人,离休54人;职工安置4743人,其中提前退休536人,再就业4190人,未就业17人。

2007年11月18日,集时尚、消费、创意为一体的“半岛1919”国际创意产业园区项目在上海第八棉纺织厂原址举行开工典礼。随后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大中华纱厂及华丰纱厂旧址上的68幢历史建筑实施保护性修缮,以此记录下中国民族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红色印记。

2011年,大中华纱厂及华丰纱厂旧址被宝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3年9月27日,大中华纱厂及华丰纱厂入选上海首批20处工业遗产之一。

图片

图: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