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慈善事业该如何创新发展? 2023年上海慈善论坛举办
第三十届“蓝天下的至爱”——2023年上海慈善论坛12月17日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慈善事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与会专家、学者和慈善公益界人士共同探讨慈善事业在社会中的功能作用,并寻求公益事业的创新发展。
论坛开幕式上,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上海研究院院长李培林,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沈敏分别致辞。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钟燕群、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徐家良分别作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首席专家、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主持论坛开幕式。
宫蒲光在致辞中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是彰显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初心使命和特殊价值、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更是文化、社会、制度等多方面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李培林认为,公益慈善基金会、志愿者组织、慈善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使得慈善事业更加多元化广泛化。在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中,第三次分配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资源的公平分配,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沈敏介绍,上海是一座有着悠久慈善文化传统的城市,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上海慈善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慈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慈善捐赠金额稳步增长,慈善帮扶领域不断拓展,受益人群不断扩大,慈善活动持续不断开展,慈善氛围日渐浓厚,社会各界的爱心善意汇集更加凝聚,困难老人、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得到更多地关注和帮助,为城市增添了更多温暖与光彩。
钟燕群以“现代化视域下慈善组织的实践与创新”为题作主旨报告。钟燕群指出,近年来,广大慈善公益组织在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补充社会保障、创新社会治理,以及地震、水灾、新冠肺炎疫情等灾难援助方面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用爱心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近三十年,一直致力于以创新的方式实现“安老、扶幼、助学、济困,依靠社会办慈善,办好慈善为社会”的宗旨,慈善动员能力不断增强、项目规模和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大、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成效显著、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持续推动和引领上海慈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钟燕群呼吁,在慈善公益现代化的转型之路上,未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希望与更多的慈善公益同伴一起在创新中砥砺前行,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助共建的慈善公益共同体,汇聚更多慈善能量,为社会注入更多爱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以“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框架条件”为题作主旨发言。他用“点、线、面、体”四个方面来分析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并指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五个趋势,分别为:慈善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可视性目标、专业化是慈善组织的基本功、数字化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区域慈善是慈善事业的创新高地、“走出去”是中国慈善对全人类的杰出贡献。
下午的论坛主题发言环节中,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发展研究院教授赵文聘以“公益慈善数字化的整合功能与共同体构建”为主题;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金旼旼以“AI时代的公益挑战和机遇”为主题;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以“社区慈善发展的上海实践”为主题、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闵行区代表处会长祝学军以“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社区慈善在闵行的实践探索”为主题,分别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圆桌论坛则聚焦“长三角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江苏省民政厅一级巡视员、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戚锡生、上海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赵宇、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副秘书长陈泽瑞、安徽慈善联盟秘书长沈莉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
2023年上海慈善论坛由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文汇报社主办,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