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藏丨国风颂,分不清的顾绣与丹青

2023-12-17 05:18:22 来源:上海黄浦 选稿:常善喻

来看看这幅郑板桥的《衙斋听竹》

猜猜看是出自谁的手?

细细看来,这笔墨的浓淡枯湿

将郑板桥“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的意境

表达得淋漓尽致

图片

顾绣作品《衙斋听竹》

但是如果告诉你

这幅作品出自一位绣娘之手

而在这幅作品中

将墨有五色演绎得如此精彩绝伦的

是丝线

是一根仅细至常见丝线的1/16甚至1/64的丝线

你怎么看?

不如听听这幅作品的作者

顾绣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华琼

来和我们讲讲

她是如何用这丝线一缕

将这“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华夏浪漫编织入画的

上海黄浦
,赞32

以画入绣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

顾绣和上海渊源颇深

因为它的始源之地就在露香园

没错,就是那个露香园路的露香园

作为刺绣的一种

更广为人知的大概是四大名绣的苏、粤、蜀、湘

但你可能不知道

顾绣与四大名绣也有紧密相依的关联

图片顾绣作品花卉团扇

那就是“以画入绣”。在采访中,记者看到两幅画,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瞧,看上去就是一幅丹青作品。一直到陈华琼老师指点,记者才看到了两幅作品的丝线纹理和光泽,才意识到这幅能看到书法笔触、笔墨晕染的作品。它真的是顾绣作品,这也是顾绣闻名于世的地方!

这种艺术性画绣,这种国内唯一以家族命名的绣艺流派,它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以针代笔,以线为墨,以名迹做蓝本的丹青作品。大概在顾绣之前,谁都没想到丝线也能演绎五墨之美,也能展现书法之韵,也能描绘华夏之浪漫。

过眼云烟

可惜的是,这个上海土生土长的传统技艺也如大海中的浮标般起起落落。明代顾氏女眷韩希孟奠定了它现在的地位,如果有机会去故宫博物馆瞧一瞧她的顾绣作品:《洗马图》、《白鹿图》、《松鼠葡萄》等等,你也会有记者今天的错觉:“你和我说这是刺绣作品?逗我呢!”可惜的是,家族的没落、生活的妥协,让顾绣打破传统广收门徒。

图片顾绣作品花卉团扇

这让顾绣一时之间,名声大振。但这也逐渐地让顾绣与“画绣”之灵性背道而驰。清乾隆嘉庆年间,顾绣开始从绣宋元名迹,转为绣配饰、衣裙。从欣赏性装饰品,转为实用品。

从重现画家意境,转为对于“富贵”“祝寿”等民俗需求的满足。这时的顾绣虽也存在,但却少了那份与生俱来的“灵气”。

灵动再现

如今,顾绣被列为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明代顾绣的灵动,又回来了!

陈华琼老师用针线将《衙斋听竹》“画”了出来

你可别以为顾绣只能展现墨染之美

边上还有一幅《虫草图》

图片顾绣作品《虫草图》

从中我们竟然品出了满园春色、生机勃勃。恰如其分的配色,再一次地刷新了记者的感官。看着这幅顾绣作品,似乎能让人感受到春风拂面、万物新生的意境。甚至当记者问起陈华琼老师,有没有什么作品可以衬托冬至、新春、新娘出嫁的时候,陈华琼老师将她过往的花卉团扇和文创作品一一展示。顾绣的灵气,让人陶醉!

非遗·传承

从露香园走出来的顾绣辗转数载,最终在松江再次散枝落叶。陈华琼老师就是其中之一。采访中陈华琼老师提到,零二年她就接触到了顾绣。

图片顾绣非遗区域性代表陈华琼

那会她就被顾绣的美丽吸引,毅然决定加入。二十多年,从学习到入门到代表性传承人,因为对美的追求,她坚持了下来。陈华琼老师的家里人最早并不怎么支持,可到了现在却引以为傲。“我妈妈现在总和别人介绍,说我女儿是做顾绣的,很自豪!”

图片

不过说到传承,陈华琼老师有些担心:“顾绣的题材可能会有些高冷,同时需要多年打磨技艺,这样的门槛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而作为过来人,陈华琼老师也给了个小小的建议:“其实可以让更多朋友以DIY的形式加入到顾绣中来,通过一些顾绣的文创产品,小周边,就能让更多有兴趣的人加入到我们顾绣的大家庭里面。”

图片

她相信,任何人对于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这种美好谁又舍得让她再次消失?从辉煌到衰落再到崛起,感激一辈又一辈像陈华琼这样的绣娘,将顾绣传承了下来,让我们还能在新的世界遇见旧的热爱。

希望顾绣能够一直陪伴我们走下去

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如画似真的刺绣工艺

怎么舍得让它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