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甲医院"轧闹猛"担心被传染?上海家长:不如带娃来这,几乎不排队!
近几个月来,小坊持续关注
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以及儿科就诊高峰问题
目前,本市的儿科门急诊
已度过最高峰期,趋于平稳
12月10日召开的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
传出消息
——分级诊疗持续下沉资源
分流了部分患者
在上海情况同样如此!
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了解到:遍布全市的24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疗全覆盖,其中包括单独设置儿科、全科诊疗连带儿科两种形式。
而家长们最关心的肯定是
应对呼吸道传染病
二级医院的诊疗水平和药品
是否与三级医院有差异呢?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
全市多个区的不同医院
一起来实地看看
二级医院能否起到分流作用
三甲儿科门急诊爆棚
12月12日晚八点多,儿童医学中心的夜门诊人头攒动,所有诊室已全部开足,但还有270多位患儿在等着叫号。
有家长告诉记者,已经等了1个多小时了。
还有一位家长从浦东周浦赶来,他表示虽然周浦医院也能看,但就觉得这里更专业些。
比起10月最高峰时期
目前的就诊人数
其实已经有所下降
10月中下旬支原体感染流行时,几家儿童三甲专科医院内,排队就医几乎都需要四五个小时,新华医院当时的单日接诊量要达到4000,复旦儿科超过6000,儿中心也有3000多,都处于全负荷运转状态。儿科医生护士“白加黑”,“下不了诊”成了常态。
每周主任例会成了抢人大会,医院从各个科室腾挪人手和空间,来支援儿科的门急诊。
尽管用了各种措施
遇到较为拥挤的就诊时段
几家儿科专科医院
患者等待2~3个小时
依然在所难免
二级医院来分流
据了解,全市目前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超九成开设有儿科,其中还有50家是上海市儿科示范性门急诊。
那么这次,二级医院
是否起到了分流作用呢?
上午10点,嘉定区安亭医院儿科门诊叫号不停,5个诊室同时开放,但等待区域依然座无虚席。
这段时间来,这家二级医院的儿科门诊,日均接诊量要达到7、800人次,最高峰的一天超过1100人次。
嘉定区安亭医院儿科主任赵辉告诉记者,门诊时间从早上7:15就开诊了,中午也不休息的;开学至今,没有医生一个休息过。
市区的第八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等待时间大概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输液则几乎不用排队。
总体而言,二级医院的儿科
确实承接了一部分就医需求
此前的支原体感染高峰时,市里还出炉了“上海方案”,确保二级医院的诊疗方案能与儿童专科医院保持一致,再加上等候时间相对要短些,让不少家长愿意带孩子来就近治疗。
不过,在分流的同时
离专科医院相对较远的
一些郊区二级医院
很快也出现了
人手紧张的问题
安亭医院儿科总共13名医生,输液室总共6名护士,但最忙碌的时候有320多名患儿需要输液。
记者了解到,类似二级综合医院,要再内部调动出足够的有儿科知识的力量支援到门急诊,就有难度了。像安亭医院只能临时再招人手。
汤咏梅嘉定安亭医院副院长:
社会招聘了一名新的员工进来。在儿科补液这方面,社区医院也非常积极地配合我们工作,马上调拨了一名有儿科护理经验的护士来增援我们的儿科补液。
一些家长表示
既然二三级医院都那么忙
有没有可能家门口的
社区医院也能提供
一些儿科的诊疗服务呢?
社区医院加入诊疗
来了就能看!
市中心社区儿科几乎不排队
12月11日下午1点,记者来到位于双峰路的徐汇区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儿科诊室已纳入“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徐汇协作网”。
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周一、二、四,中心开设半天儿科门诊,由于是全科医师加注儿科,就算不是儿科开诊时间,孩子来看病也可以解决问题,基本来了就能看,就算等候也最多2~3个人,效率很高。
▲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纳入复旦儿科医联体协作网
下午1时,12岁的男孩可可(化名)跟着妈妈来就诊,没有排队就可以直接就诊。可可妈妈是医务工作者,她认为呼吸道疾病属于常见病,“去大医院‘轧闹猛’反倒容易增加感染风险,不如在社区看病便捷实惠。”
▲全科医师为患儿看诊
枫林社区儿科门诊开设至今已有两年多。门办主任苏瑾告诉记者,自11月27日至今的半个月,儿科已接待70人次,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3人次,下呼吸道感染11人次。高峰时,半天医生就问诊了17~18人,解决了周围儿科的基本需求。
忙碌而不乱!
郊区社区儿科人流攒动
11日下午4时刚过,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的门诊候诊区仍坐满了人。
“请146号患者到儿科诊室就诊。”
两位医生在诊间内对坐,不少家长独自一人拿着报告排队,“孩子已经请医生看过了,检查报告刚出来,想上来再咨询一下心里更有把握。”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诊室
儿科副主任医师刘韬作为多年的社区儿科医生,在本次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里,她最大的感触就是“累,但不乱”。
“通过每周的动态需求收集,我们会尽量补全居民需要的药物,常用的奥司他韦、阿奇霉素、布洛芬混悬液等都未有断货;
同时,在去年流感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支原体抗原检测,大大方便了就诊患者的需要。”
中心副主任沈真原介绍,目前中心除了两位专职儿科医生外,还有一名经过儿科诊疗培训的全科医生随时待命。
据了解,从9月开始,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接诊量明显上升,从平时日均约60至80人次,到近期日均约150人次,最高峰时近180人次。
▲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纳入复旦儿科医联体协作网
多方联动下沉
呼吁更多药品直达社区
分流呼吸道感染患者,未雨绸缪做好社区儿科服务,上海市卫健委基层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全市所有社区均开设儿科诊疗服务,但服务时间段有所区别,部分社区儿科门诊周一至周五全天开设,部分双休日也开设,部分则是固定工作日开设。一度儿科诊疗人手不足,随着全科医师探索加注儿科诊疗,这一问题已得到有效缓解。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也有社区管理者反映:尽管环境宽敞、人流较少,但当前社区用药与二三级医院有所不同,这是儿科资源持续下沉的最大障碍。
一家位于市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者直言:根据需要,社区已开出儿科门诊,但问诊者寥寥,一来与地理环境有关,市中心医疗资源丰沛,患儿家属选择更多;二来与药品配置有关,部分市中心社区目前只能开口服药物、无法输液,药品目录与专科医院也有较大差异,患儿家长还是选择“用脚投票”前往大医院问诊。
夯实分级诊疗、
让更多基层儿科诊疗
发挥更多作用
建议服务全覆盖之时
还应配套相应药品
将更多资源下沉至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