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在沪发布:上海连续九年居榜首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是推动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重要支撑,更是解决长江流域发展系统问题的重要抓手。12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9次对外发布。从指数研究报告看,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4.99分位居第一,连续九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该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计算、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数趋势分析方法以及近三年地级城市大数据,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与阈值,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介绍。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长江指数研制团队首次将“对外合作指数”列入2023年评价指标体系,旨在突出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高质量综合发展能力,以及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决策参考。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无锡、重庆、合肥、长沙。长沙因各方面表现发展均衡,自2020年后再次回归十强。湘潭、淮南、新余、益阳、淮北、广安、毕节、邵阳、荆州、随州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指数还显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城市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无锡、重庆、合肥、长沙、宁波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常州、贵阳、舟山、南昌等36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普洱、自贡、郴州、宜宾、株洲等36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亳州、巴中、资阳、铜陵、阜阳等1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娄底、眉山、湘潭、淮南、新余等12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同时,2023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平均值为15.33分,比2022年增加了2.42分。2023年综合协同能力12分以上城市由2022年的37座增至65座,达到110城市总数的59.09%,相比于2022年增长25个百分点。
指数还反映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对标世界一流水平存在的问题。针对区域发展的现实瓶颈与短板问题,曾刚建议,从着力打造长江生态共同体、大力发展长江绿色经济、扎实打造创新共同体、构建开放共同体、优化区域协同融通治理体系五个方面开启行动。
发布会现场,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资深专家和知名人士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进行点评。他们均表示,这一指数将为国家及地方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制组,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支持下,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中国智库CTTI)、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城市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中国智库CTTI)、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的骨干人员联合组建。指数研究报告主要研究结论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已成为具有影响力和引领性的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评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