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名学子同台竞技 来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奇思妙想
东方网记者董浩帆12月6日报道:2023-2024 DI上海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活动日前在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举行。经过两天的“团队挑战”和“即时挑战”激烈角逐,比赛结果于现场颁奖大会公布,这是三年线上赛后的全新线下亮相。
DI是英文“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缩写,原意是“目的地想象”,这是一项国际性的培养青少年实际创新能力的赛事活动,旨在通过团队合作,创造性地解决各种DI挑战,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今年的六类团队挑战题可谓“脑洞大开”。技术类挑战题目为“弹球英雄”,参赛少年们需要设计并构建一个弹球系统,使弹球通过该系统移动并与3个机器模块交互让弹球游戏活起来,磨练弹球技巧并争取高分;科技类挑战将科学调研的好奇心与戏剧艺术的创造性表达融为一体,展现文物考古的谜团;艺术类挑战帮助学生们通过艺术媒体、戏剧艺术、剧本创作、以及道具设计来培养表演与创意技能,让学生们创造自己的动态艺术作品;在即兴类挑战中,参赛队抽签拿到要素后迅速地创作短剧,主要考验调研、自发性和故事讲述;工程类挑战要求参赛学生探索并应用工程技术和工具进行设计和制作特定应用的解决方案;明日之星挑战为探索海底生活,从热闹的珊瑚礁,到蔚蓝的深海,再到深不见底的午夜区和湖床的浅滩,都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水下栖息地等待着探访者的到来。
来自上海市尚文中学的“尚文之星”小队选择了科技类挑战“往事重现”,通过创建并表演一个故事来揭开考古谜团。他们畅想了一个未来世界,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那时候的植物已经彻底消失了,就连实用的木材也已绝迹,于是科学家打算通过时光穿梭机将榫卯结构的木建筑搬去给未来的人类。在表演过程中,小选手们展示了亲手制作的榫卯结构建筑,成为了现场一大亮点。“木工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更何况是不用任何钉子的榫卯结构。”备赛期间,领队老师曹源通带领学生们寻找拆解图,一步步将各个木零件单独制作出来。 “学生从启蒙、训练到比赛,再到最终获奖,这个逐步成功的过程,对于我们老师和教练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在DI大赛现场出现了不少参赛多年的学校,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浦东新世界实验小学的领队杨军有着长达十年的DI教育经验,他在校内参与推动将DI为主的创新思维活动作为科技教育特色项目。 最终,上海市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上海市建平实验张江中学、上海市大同初级中学、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队伍荣获一等奖。
据悉,DI上海青少年创新思维竞赛活动已在上海开展了12年。本次活动自今年9月开启以来,共吸引了200多支参赛队近2000名学生参赛,覆盖全市16个区中小学以及大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由低年龄段学生参加的“明日之星”项目,有43支队伍、近300名学生参赛,创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