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执教75周年,王振义院士铭记两条校训,完成“对病人负责”任务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2月1日报道:11月30日,一位跨越世纪的期颐老人,迎来了他从医执教75周年和他99岁的生日。他奋斗在医学教育一线数十载,他潜心钻研攻克血液疑难杂症,他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首任所长、1948届校友王振义院士。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75周年的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举行。
在“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75周年的座谈会”上,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1届毕业校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陈竺作为王振义院士的得意门生,对自己的恩师表达了真挚的祝福。陈竺谈到,自己和陈赛娟有幸成为王振义院士的“开门弟子”。他回忆起王老师当年亲自带教,手把手辅导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王振义院士曾说过,一个人的学术经历总是由低到高,随着情况的变化也会有所下降。所以要一代一代传承,使得这条抛物线叠加上升,最高点始终是向上的。正是这样的信念让王振义院士培养扶持了几代血液学领域的中青年才俊,推动我国基础和临床血液学与相关学科发展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向王振义院士送上亲笔所书的祝福贺信。
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1届毕业校友、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第二十届中央委员、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从湖南长沙发来手写的祝福书信,信中提到,他虽已离开学校多年,自海之南而湖之南,但仍处处以王振义院士为榜样,时时以能作为王振义的学生为光荣。现在母校事业隆昌后继有人,作为校友也颇感高兴和自豪。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帆转达近期上海市委领导、杰出校友、交大医学院老领导、学生等各界给到王振义院士的祝贺和问候。江帆在转达中谈到,作为曾经的老校长,王振义院士是交大医学院全体师生医务员工心目中的榜样,是全体学生的偶像。交大医学院校园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勉励寄语石刻正是由王振义院士亲笔书写,这八个大字也正是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75周年的真实写照。
王振义院士在从医执教的75载时光里,桃李芬芳,教泽绵长。他作为导师共带教了33名硕士,22名博士,现场,来自海内外的学生们用手写祝福视频共同表达了对王老师的敬爱之情。4位血液学历任主委代表全国血液学专家,对血液学“泰斗”的致敬。APL治愈患者代表杨先生讲述了王医生帮助自己抗击病魔的感人故事。
现场,王振义院士非常感慨,他回首99年以来,自己完成的任务是对病人负责,王振义想到最近的一个病人是“开卷考试”里遇到的,诊断的整个过程如同从事血液学专业的三个阶段,一是血栓与止血,二是白血病的诱导分化,三是疑难病例的分析。每一个阶段,王振义都潜心钻研,还让学生去国外学习先进的医学知识和理念,将自己和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学编撰成书籍。作为一名医生,他认为,应该尽可能汲取广博的知识,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样才能更好地造福患者。
王振义院士的三名院士学生: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送上祝福蛋糕,与王振义院士一起分享幸福与喜悦。
王振义院士出生于1924年11月30日,自1948年从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毕业之后,开启了75载从医执教的职业生涯,他始终将“余于病者当悉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并当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期造福于人群”“余于正当诊金之外,绝不接受不义之财”这两条校训铭记在心。
1953年,时任内科住院总医生的王振义主动请缨,加入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他治愈了大批肺吸虫病战士,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记二等功。
王振义致力于改革创新,见证了学校从‘学院’到‘大学’的变迁,他力推医工交叉,促成与交大强强合并,掀开发展新篇章。在任校长期间,王振义在经费不足、设备不好、人员不够的薄弱基础条件下,坚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校整体的学术水平,培养德智俱全的医务工作者。在教学管理方面,王振义推行学、教责任制,将教学工作制度化,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这是开卷有益的雏形。在人才培育方面,王振义提出“破格晋升”的设想,改善人才结构,使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尽早地脱颖而出。在教学改革方面, 他设计了“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解决医学课程重基础理论、轻临床实践的弊端,以讨论启发式取代单纯灌输式教学。这就是交大医学赓续传承的基点。
上世纪70年代末,王振义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攻克疑难杂症的研究中,他带领团队历经8年的探索,终于找到全反式维甲酸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创新性的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协同治疗方案”,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找出疾病发病机理和药物作用的机制,使得这种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从以往仅10%的5年生存率,提高到94%的高生存率。随后,法国、日本、美国科学家相继重复出类似的高缓解率,从此诞生了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王振义因此获得国际肿瘤学界最高奖——凯特林奖。凯特林奖此前从未颁给亚洲人,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
王振义院士为人师表,医德高尚,待人谦和,甘为人梯。这正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的办学使命的真正践行者,这八个大字也是由王振义亲笔书写,刻在了交医校门口的石刻上,成为了交医人的“精神铠甲”,激励着无数交医师生医护薪火相传、求真务实、守正创新、精诚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