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让学生“与美相遇” 让智慧美育构建美育新形态
在课堂上制作定格动画,在食堂里感受生活之美,在云平台分享三维图片,在田野里制作稻草人……近日,记者走进湖南城乡多所学校,看到一个个“美育+”场景让学生们在课堂内外时时“与美相遇”。(11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近年来,各地中小学校开始重视美育。然而与其他“四育”相比,美育仍然是“五育”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美育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应该贯穿于学校德、智、体、劳以及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以陶养感情为目的,尊重中小学生的审美观点和创造力,营造艺术氛围,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熏陶。
一些学校的美育教育走入了误区,他们把美育视同“培训美育”“证书美育”“应试美育”,限制了孩子们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忽视了美育教育的持续性。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024名受访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0%的受访家长觉得青少年的美育重要。受访家长认为现在的美育教育存在盲目报名艺术培训课程(58.5%)、注重外表美而忽视内在美(55.2%)、将知识与技能当作审美能力(54.0%)等误区。
反观湖南,“美育+”的“智慧美育”,通过场景优化,加出了智慧美育的空间诗学;通过课程融合,加出了智慧美育的全学科推进;通过智慧赋能,加出了美育的时空边界,形成“时时皆美育、处处皆美育、人人皆美育”的新局面。
比如,在仰天湖实验学校,教学楼一层设置“美创中心”,学生将自己的美术作品扫描成数字版本,并上传到云平台;教学楼前的桂花树下,学生用瓶盖、黏土制作“花式”棋子,乐享课间十分钟;食堂布置成“儿童生活美学馆”,展示学生绘画作品和城市老照片。“90后”美术老师白斯昕说,孩子们制作定格动画,需要参与创意、脚本写作、手工、绘画、配音,其中融合了美术、语文、数学、音乐、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还提高了团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据报道,从城市到乡村,湖南各地“美育+”创新案例比比皆是。近年来,湖南着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学校美育体系,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助力美育教育,包括开发动漫戏曲教育数字资源,挖掘湘剧、湘绣等本土美育资源开设特色课程,依托博物馆、艺术场馆等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总之,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学校美育在育人上有着独特的作用,湖南智慧美育注重了简单取材、全面赋能、评价多元,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可推广性,各地在中小学美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有更多可操作性的尝试,通过持续的智慧美育教育,让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会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