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静安这个展,沉浸式感受上海开埠180年历史风云!

2023-11-21 16:15:35 来源:上海静安 选稿:施丰奕

一艘艘帆船见证一座城市的开埠

 一封封百余年前由上海寄出的明信片

见证时代风云变幻

一段段影像见证东方破晓的壮烈

一张张照片定格下历史的沉浮

一个个搪瓷杯托起“上海制造”的辉煌

……

11月20日下午,静安区灵石路709号的秀709媒体园内,“历史沉浮——上海开埠180周年城市记忆沉浸式影像展”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在上海开埠180周年之际,让参观者在沉浸式空间与历史重逢,深度阅读城市都市化进程背后的“上海速度”。

据记者20日在开幕式现场体验,参观完整个展览大约需要40分钟至一个小时。展览充分利用光、影、声、乐及多媒体融合技术,场景转换间,多个上海开埠至今的重要历史事件跃然眼前,观众仿佛从1843年上海开埠、对外通商开始,经历了一场历史变迁,见证一座城市从“被打开”向“走向世界”的转变。

音像、视觉、意象融汇的艺术空间

徐徐打开仿制老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的展厅大门,“历史沉浮——上海开埠180周年城市记忆沉浸式影像展”的序厅进入观众的视野,一场横跨三个甲子的“时空穿越之旅”就此开启。

图片

“我们希望让每一位参观者一进门就能沉浸于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环境中。”展览主策展人、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院长何小青介绍,展览序厅用道具和图像还原了石库门的市井景象。

随后,展厅左右两边6块显示屏打开了“沧桑流变,街市春秋”展览板块。6段历史影像资料展现出了180年间上海城市转型的沧桑巨变,以历时性的视角显示了上海不同年代生活,既见精神情调又见物质纹理。

图片

当参观者穿过“十六铺码头”,“炮船西来,上海开埠”展览部分便在眼前沉浸式上演。该板块以动态迭影方式展示了吴淞口外黄浦江上不断出现的炮船和浦江西岸逐渐铺展开来的外滩建筑群,形象逼真地诠释了上海城市的“开埠”情景。富有感染力的海浪声、风雨声带给参观者身临历史情景的震撼感受,而这样调动视觉、听觉的数字化影像,也是展览中主要的呈现方式。

图片

图片

在“破晓东方,解放上海”篇章中, 策展方用32块分割投影银幕,展示了电影有史以来最具代表性的16种银幕长宽比例标准,用8个声道建构了全景声长廊,构建了一种新的视觉语音,即“复眼蒙太奇”, 电影《八佰》《战上海》的两个片段被投射到电影屏幕中。

“无论从画面的拼贴组织,还是色彩的利用对冲,还是颜色强烈对比,都加深了整个场景的沉浸式冲击力,更有战火连天的现场感,为宏大叙事探索出了更加饱满有力的形式载体。”何小青介绍。

图片

图片

在“民族新生,屹立东方”板块中,一个大型开放式的CAVE沉浸式空间,以超大超高屏幕形成身临其境的三维场景,演绎了“上下求索”“开国大典”和“华夏之梦”三个片段,体现从百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滩,到新中国建立70余年来,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大变迁。

观众可阅读、可体验、可感悟除了多媒介融合技术的影像展现,展览中也不乏承载了城市风云变迁历史的老物件。

比如,在“时代屐痕,上海来信”篇章中,来自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同学真人扮演了一位正在写信的外国侨民,他手中印有上海影像的明信片在百年前由旅居上海的外国侨民们向世界各地发出,可称之为“上海来信”;如今,这些明信片的原件陆续被有心人从海外拍卖所购得,又回到了上海,斑驳字迹与图案下,每一帧都牵动起记忆与历史的涟漪。

图片

图片

在“岁月层叠,耀华相馆”板块,走进被复原的上海照相馆业“四大天王”之一的 “耀华相馆”,参观者可以体验用老式的箱式相机拍照片,听听老式的唱片机里的老上海风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而在“胸怀时代,圆梦中国”篇章,展示的180个搪瓷杯则是浓缩了上海近代民族工业的百年辉煌,每一个杯子的背后都是托起了“上海制造”的一代产业工人;而在这180个搪瓷杯旁,多个“上海第一”展示了180年来上海城市高速发展的辉煌印记。

图片

在这个展厅还展出了一件由上海新泰玉机器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制造的国产凸版印刷机。正是此款印刷机在当年印制了《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承载着“新文化”的内容,传递着现代文化工业之于上海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

在展览的最后,一幅上世纪“上海繁华”的微观俯瞰为展览做了收尾。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电影美术系王伟老师创作的《上海老城厢风情图》,以动画形式让上海“老城厢”的烟火气场景重现。该作品将空间和时间坐标定格在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具烟火气的城市景观——上海南市豫园和城隍庙街区“老城厢”。

图片

据介绍,这一展览由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上海大学主办,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电影特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近年来,“静安出品”成为上海电影产业发展的“生力军”,静安区正着力打造影视技术的高地,推动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的发展,打造上海优秀电影人才的孵化基地。

本次展览也是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呈现的一次创意实践。来自上海大学的师生深度参与了本次影像展的筹办,这也是对艺技融合、产学研实践的联合检验。“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学科优势,用全新的展陈方式让更多的观众能更亲和地体会到展览的意义本身。”何小青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