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短驳车,一场企业与社区的“双向奔赴”
黄浦区是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经济业态发达、社区邻里融洽、商居交融密切。近年来,随着旧改征收提速,城区能级不断提升,在居住人口流出及商务白领等外来人口流入的叠加作用下,亟需将前期积累的、具有可推广性的高效能治理理念延展至构筑最佳宜商环境、促进商务社区建设上。
近日,黄浦区地区办联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第三场“零距离家园·开放麦”活动在商船会馆举办。作为黄浦区推出的开放交流互动平台,“零距离家园·开放麦”活动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点、难点、热点,并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话治理、共谋对策。本次“零距离家园·开放麦”以小东门辖区为例,重点关注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发展的融合互促。现场,属地街道、知名企业、高校学者、资深企业家等积极建言、深度畅谈,希冀为实现企业与社区“双向奔赴”贡献力量。
董家渡曾是昔日的老城厢地区,现在是黄浦金融业最重要的承载地之一,沿江是正在打造的外滩金融集聚带。小东门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张沈彬说,“整个小东门地区呈川字型,西部老城厢居多,东部住宅区比较多,东部金融集聚带,高档住宅林立而起。”董家渡地区的工作人口和居民数量呈现倒挂状态。街道目前实有人口3.3万,工作人口接近4万。对街道来说,治理理念、服务方式、资源供给方向,要从原来纯服务居民向居民与服务企业并重转变。街道工作人员在全覆盖走访楼宇企业的时候,获知了上班族普遍提出的交通需求。小东门街道辖区只有一条轨道交通,也就是9号线。从9号线到金融中心、董家渡金融城,“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当中需要步行15-20分钟才能到达。
为此,街道找到了久事巴士,想通过引入短驳车的方式去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打通。张沈彬说,南外滩沿线至少11家单位有强烈诉求,希望街道搭建平台,帮助他们与巴士接驳服务提供方进行对接。几经商讨,街道通过黄浦区慈善基金会,专门为短驳车的开通成立了一个基金,由南外滩企业出资来支持短驳车运转,最终有了如今备受好评的“南外滩金融直通车”。“提供短驳车服务的久事集团是黄浦区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帮助短驳车运转的外企德科、太保集团、汇添富基金等也是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我们通过党建,把相互没有关联的单位串联起来了。”张沈彬说。
“通过人群的变化找到新的场景,新的场景之下找到新的连接,党建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宋菲菲说,外企德科是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也是“南外滩金融直通车”的受益者。政府搭平台,如何让更多企业参与所在区域的社区化建设,宋菲菲认为需要关注企业本质的运营和经营的核心目标,站在互惠互助的角度,促进平台壮大和可持续。
在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黄晓春看来,“南外滩金融直通车”的开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基层治理案例。当社区居住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模式也要创新。对于基层治理来说,如何把需求与资源整合起来、与执行链接起来是难点。小东门街道依靠党建引领,通过建立不同企业间的相互依赖性,实现了共建共治共享。他建议,接下来,街道还要在这些企业间建立更多互通互惠的链接,如此,企业的投入才能持久。
拙朴投资董事长邵楠建议,“南外滩金融直通车”目前仅在白领上下班时段开通,需要更加高效地运营。上班族遇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附近居民也有,居民也期待能坐上这样的短驳车。建议让短驳车在空闲时间为居民服务,增加短驳车的使用效率,激发社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