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古人像,都是这位“大虹桥土著”画的!走进“苏州河第一村”

2023-09-05 10:27:47 作者:浅晚月 来源:今日闵行 选稿:倪皓月

王圻是谁?

这位明代学者的名字

在历史学界可谓如雷贯耳

可对普通人来说

却似乎有点陌生

实际上,他是你我

“熟悉的陌生人”

不知你是否留意,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科书里,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文人雅士,许多古人“看起来互相有点儿像”。

图片

这些人像图,正出自明代松江府王圻编撰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三才图会》。“相似而不相同”背后,竟隐藏着古代的“大数据”。

近日,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记者肖波走进华漕镇“苏州河第一村”,一探王圻故里新风景。

图片图片

01

历代帝王长相似亲戚,源于几百年前的“大数据思维”,夏商两代跨越数百年,然而,来自夏朝的大禹、夏启和来自商朝的商汤、殷高宗竟拥有亲戚一般的长相?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不仅于此,历代帝王,同样让人“傻傻分不清”,这是为什么?

图片

图片图片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剑光教授揭秘,经考证,这些人像均出自王圻的《三才图会》。

王圻,明代文献学家、藏书家,也是地地道道的“上海宁”。他所编著的《三才图会》作为一种“类书”(系从各种书籍中采辑资料,然后按其性质内容分类编排,以便查寻资料用的工具书),图文并茂,思维类似于今天的“互联网”。

图片

由于早期许多古人并未留下画像,于是,王圻根据古文献中对某一历史人物的描述,建立了人像“数据库”,并结合自己的推断,为历史人物画像。

因此,跨越数百年的帝王同款长相,是因为王圻为他们“配置”了帝王相。高贵的帝王,拥有高额头和宽脸,配以丹凤眼、大鼻子、宽嘴巴。“相似而不相同”的秘密,在于胡子、头冠、服装等不同。

图片

得益于明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王圻所作的人像被保存下来,走进了今天的历史课本中。

《三才图会》被誉为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百科式图录类书,是王圻和他儿子王思义联手撰写的,成书于万历三十五(1607)年,共108卷。“三才”是指天、地、人。此书内容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物,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14门。每门之下分卷,条记事物,取材广泛,所记事物,先有绘图,后有论说,图文并茂,相为印证。版画图像逾4000幅,其中人物画像596幅,从传说中的神农、伏羲等大神,到历代帝王重臣和文人义士,再到佛道两教、边远夷人乃至《山海经》中的神怪。

02

从眼观世界到回归故里,“大虹桥土著”觅得一生所爱,王圻是哪里人?

有人说是闵行的,有人说是青浦的,也有人说是嘉定的。

据专家考证,王圻居住在上海高昌乡三十保诸翟。按《松江府》(中国元代设立的地区行政建制区)行政区划,高昌乡二十二保至三十保,全隶上海县,现在属闵行。

《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四中也有记载,同邑有王圻者,字元翰。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清江知县,调万安。擢御史,忤时相,出为福建按察佥事,谪邛州判官。两知进贤、曹县,迁开州知州。历官陕西布政参议,乞养归,筑室淞江之滨,种梅万树,目曰梅花源。以着书为事,年逾耄耋,犹篝灯帐中,丙夜不辍。所撰《续文献通考》诸书行世。

图片

据考证,王圻辞官回乡后,在紫隄村的杨家巷庄家泾一带(当地俗称“墙里”),“筑室淞江之滨”(今华翔路底,北靠苏州河),在许浦入吴淞江处设渡口,人称“王家渡”(今属华漕镇许浦村),植梅万株,引水环绕,花开时节香飘数里,谓之“梅花源”。王圻自号“梅源居士”,晚年由子孙相伴,在此著书为事,直至年逾耄耋,诞生了一部又一部鸿篇巨著。

图片

被王圻收录于《三才图会》的《山海舆地全图》,是中国古代极少见的圆形世界地图。尽管以今天的视角看准确性有待提高,但在当时,却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发生巨大改变的写照。

学界研究表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于1582年来到中国,两年后印制出《万国全图》,并于1601年献给万历皇帝;八年后,王圻父子即接受了全新的世界观,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在书中收录《山海舆地全图》。其对新知的开放包容,与今日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一以贯之。

图片

在“母亲河”吴淞江南岸,水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王圻事必躬亲考察水文,留下《东吴水利考》,作为“吴人编吴地”的重要水利著作,以实用为目的,为后人治理东吴水利提供“可照搬”的经验。即使是在今天,研究吴淞江水利依然绕不开王圻的书。

不同于实用型著作,另一部关于典章制度的正书《续文献通考》对历史学界意义重大。王圻填补了宋以后的空白,将宋元时代马端临编写的《文献通考》延续至明代末年,也为清乾隆年间的《钦定续文献通考》提供大量素材。

图片

今天的华漕镇地处三区交界,同青浦毗邻为伴,与嘉定隔河相望。由于学术成就突出,明代王圻受邀参与编写《青浦县志》,是青浦保存至今的第一本县志。

从眼观世界到回归故里,王圻在著书立说中觅得一生所爱。

03

热爱书,也偏爱梅,农家菜里有文人味。

今日,被誉为“苏州河第一村”的赵家村位于华漕镇最北端、北邻苏州河,地处闵行、青浦、嘉定三区交界。在这片王圻生活了60多年的土地上,最近迎来了一件大事——“王圻故里·苏州河第一村展陈馆”开馆。

图片

如何呈现王圻的一生所爱?布展执行人、华漕新阶层人士、设计师刘羽云介绍,王圻爱收藏书,更爱编撰书,他就像一位“学识伯乐”,发现、探寻、整合典籍里的世界。展馆中心位置,各种书籍、王圻作品堆叠而上,《续文献通考》置于顶端,取“汗牛充栋”之意。空中悬着取自王圻书法的半透明笔画分解,光影虚实之间,仿佛穿越古今。

图片

书山背后的一面梅花墙,映照着王圻的另一挚爱——梅花。刘羽云说,象征高洁品格的梅花,是王圻为官、做人的真实写照。据《明史·王圻传》记载:王圻在吴淞江边筑一室,环室种梅树万棵,命名为“梅花源”。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展馆中许多花了心思的小细节,融入了梅花元素。墙上所有梅影,均出自王圻《梅源图集》,配以同期或晚期文人探访王圻所作诗句,营造文人图景;展馆最深处的透明帷幔,赵家村桥的剪影,与文人雅士所绘梅花图融为一体。隐隐闻到馆中飘来淡雅的古法梅花香;浅浅入耳的音乐,是古琴曲《梅花三弄》。如果运气好,还能在展馆举办活动之日品尝梅花茶……通感营造的立体感受,让来访者致敬王圻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一个有情有义、领略天地之美的立体王圻。

图片

展馆不仅呈现王圻的经历、爱好、成就,还从其诗句中取材,赋予农家菜以文化新味,创造“农家八鲜”。“孤悬南斗祥光现,云拥东溟紫气浮”,是“紫堤祥光”纪王白切羊肉新鲜出炉时的色泽;“小春庭院悬弧节,文子文孙舞翠居”,为“小春庭院”笋片雪里蕻汤增添灵动联想。距离展馆不到百米的赵家村民宿“小院日记”里,管家豆子哥热情地欢迎大家前往品尝这八道诗意菜肴。

图片图片图片

04

传承历史文脉,守望家园情怀,未来前湾,城野无界

王圻的成就,对故乡的历史文脉、人文风土产生了深远影响。文人精神沿苏州河流淌,纵贯古今。

自南宋建制以来,王圻故里所在的赵家村一路发展,如今已经是美丽乡村的代表;赵家村所在的华漕镇,也怀抱着苏州河进入上海主城区的第一个集中建设区域“前湾”,成为承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进博会的高地。

图片

苏州河第一村,如何名副其实?赵家村村支书马明表示,近年来,在华漕镇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赵家村以美丽经济赋能美丽乡村,引入民宿“小院日记”“哟哟森林”,建设王圻纪念馆,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升发展活力。“理想中的上海乡村是都市田园——老年人能快乐生活,年轻人能回乡创业,孩子能回归自然和本真,都市人就近完成田园梦。”

图片

2023年,华漕新阶层人士代表、独立设计师龚滔以《三才图会》笔法为鉴,为未来前湾绘制了“城野无界·未来前湾图”,此幅《未来之城与和美乡村》场景图,致敬王圻,传承历史文脉,守望家园情怀。一边是国际化商务区,一边是和美乡村,“城野”无界,是二者结合的动人场景。

图片

“有历史的厚度、区域的广度,未来的赵家村,更想把深度做深。”马明憧憬着将美丽乡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宜学的乡村综合体,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为此,赵家村将充分利用王圻故里优势,“引进一个人,成就一个项目,激活一片区域”,打响文化品牌,助力文化振兴,激励新一代华漕人奋力描绘未来虹桥前湾的畅想蓝图。

(图片由“今日闵行”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