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水复合·水绿融合③丨以水为脉,长宁区外环西河谱写都市水绿华章

2023-07-04 15:39:08 来源:上海水务海洋 选稿:吴怡闻

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根据市委“向水要林、向林要水,水中有绿、绿中有水,平时为绿、灾时为水”的工作要求,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海洋局)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了“林水复合·水绿融合”实践的优秀案例,进一步突出绿色、自然、生态的理念,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河道治理与绿化造林等工作,进一步强化自然要素的统筹融合,推动区域生态整体修复提升。我们将逐一带你了解林水复合优秀案例!

案例三

长宁区外环西河林水复合案例


外环西河位于长宁区西部地区以及虹桥商务区机场东片区,北起苏州河,南至南夏家浜,全长5.39公里,河面宽约33米,水面积17余万平方米,是长宁区“两纵七横”河网体系中的南北向骨干河道之一。

外环西河作为近年来上海中心城区为数不多的大规模新开河道之一,突破“就水治水”旧思路,依托绿色资源和生态湿地禀赋,多年来通过实施生态治理和景观综合提升工程,外环西河成为林水有机融合的新时代美丽河、幸福河,为市民提供了健康、秀美、舒适的蓝绿开放空间。

2020年,经上海市水务局实地走访、网络投票、专家评审和社会公示等程序,外环西河被评为上海市第二届“最美河道”。2021年,外环西河作为上海市四条河道之一,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首次举办的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图片

以水为本

新开河道奏响治水旋律

2013年7月,实地新开外环西河(苏州河-北夏家浜段)长约5公里。2013年7月,与新开河同步新建外环西河泵闸一座,沿线新建跨河桥梁8座及配套管理设施等。2016年实施外环西河南延伸工程,延伸外环西河至南夏家浜,直接沟通北夏家浜及南夏家浜。

经过多年工程的实施,外环西河雏形已现,全线贯通总长约5.39公里。外环西河连同长宁区另一条南北向干河新泾港将区域骨干河道串联起来,实现水系的“连、通、畅、活”,消除防汛安全隐患,拧紧了长宁区以及虹桥东片区防汛除涝和水资源调度的稳定器,筑牢了提升南延伸段水环境品质的地基石。

图片

以水为脉

生态建设焕发水绿活力

2017年至2019年,长宁区逐年分段实施外环西河生态景观建设,共计新增沿河慢行步道1.4公里、亲水平台26个、景观绿化2.6万平方米,为河道注入新活力。

一是构建河岸生态湿地。建设河道生态缓冲区,生态驳岸构建等,形成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生态系统。河岸湿地为昆虫鸟类创造良好栖息条件,起到拦截净化雨水中污染物质的作用,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图片

河岸生态湿地

二是开放滨水空间。配置亲水平台、景观廊架、慢行步道等亲水设施,营造亲水性强、功能复合的滨水公共空间,突出城市河道对城市功能的整体作用。

三是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滨水绿地景观区设置雨水花园、生态调蓄池等,通过生态改造为外环西河打造具有生命力的景观体系,形成自我循环、蓄水、净化为一体的生态海绵示范区。

四是丰富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的种类设计涵盖金鱼藻、水盾草、睡莲、芦苇、美人蕉等,水生动物涵盖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实现有鱼有草,和谐共生。

图片

植物品种丰富多样

林水相依

谱写都市水绿华章

外环西河的开辟及泵闸建设,解决了长宁西部地区暴雨期间排涝难问题,提升防洪除涝减灾能力、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促进了区域河网水系水质的整体改善提升。外环西河建设过程中在侧向上建立了从水到陆的生境阶梯,打造了生态护坡和河岸生态缓冲带,丰富了河滨带植物和鸟类生物多样性;在垂向上构建柔性生态空间,在确保安全防洪的前提下,河流水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通过河道生态建设、泵闸活水畅流等综合措施,外环西河水质显著改善并趋于稳定,外环西河2022年考核断面水质为Ⅲ类。

长宁区充分利用区域绿地资源,顺应自然肌理,使分散的生态板块得到有机连接,构建完善区域生态格局,建成了生态、文化、开放的亲水生态环境景观和休闲滨水长廊。外环西河与外环林带携手呈现出河风微润、绿意交织的水绿美景,重塑都市水文化,叠加体育赛事、休闲游憩等综合功能,成为长宁西部一条靓丽的滨水“绿色秀带”。

图片

图片

通过综合整治提升,外环西河周边环境焕然一新,河岸郁郁葱葱。河岸湿地为昆虫鸟类创造良好栖息条件,“一行白鹭上青天”从诗句走向了现实。景观桥梁、廊架等亲水设施完善了长宁临空区域慢行系统,使外环西河成为亲水生态、文化休闲、健康开放的滨水公共空间。在这里,市民或远眺或独坐或凭栏驻足,在波光粼粼的水岸边享受“慢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