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中,一条百年马路如何开启新生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6月17日报道:拥有120余年历史的顺昌路,见证了上海城市自东西进的发展,也因华洋共处、东西交融的影响萌生海派文化。未来这条路还将成为城市更新项目的重要一环。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中海地产共同主办的城市更新主题展《顺昌路:一次重逢的机会》,娓娓道来这条百年马路的前世今生。
顺昌路从何而来
如今我们看到的顺昌路片区,高楼林立,幕墙辉煌。早在19世纪末,这里却是水网密布,鲜少人烟。由于历史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里加速开发进程。
资料显示,曾有一条打铁浜流经这里。1905年起,当时管理者组织填浜拓路。随着道路的辟筑,原浜边平房陆续改建为楼房,商贾来此开店设铺者日多,市面逐渐繁荣,逐渐形成区片。1917年的地图上显示,这里当时东临肇嘉浜入城段,是去往老城厢城的水陆要塞,有日晖港直达黄浦江。
从1900年1910年代,经过规划的、有序的路网在此迅速形成,片区纳入城市版图。至1946年,顺昌路及周边南北向的黄陂南路、肇周路,东西向的合肥路、建国东路、永年路和徐家汇路等路名,皆已经过多次行政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的规制。
顺昌路片区现存多处文保建筑,展览现场就以石库门为线索,展示了大量来自顺昌路的百年风貌建筑构件,有门头、门楣等。并对片区内建筑类型、历史建筑的新生、材料技法的应用,做了详细的展示。
石库门的门头是最有代表性的构件。通常由木门、门框、门套、门楣和门环等组成。门框往往采取西式立柱造型;门套则多是近代水刷石立面,做成仿石材的效果;门楣通常沿用中式匾额,周边或雕刻中式吉祥图案,或雕刻西式几何图案;木门多用江南黑漆木门,配备中式门环;不同形状、材质、雕花的选择,则赋予门头不同的气质。
留住过往开启新生
记者了解到,这些构件未来将重新运用在片区建筑中,让风貌建筑的信息延续下去。据悉,不同的风貌结构需要匹配不同修缮方案。如,针对鹤鸣里这种保存完整,极具建筑文化价值的百年建筑,采用整体平移的做法;针对部分门头、山墙等保存完整的建筑,采用原地顶升的技法;针对完整的街区风貌界面,则采用留皮换胆的手法,原汁原味保留历史建筑信息。
展览呈现了详尽的保存、修缮、还原过程,让公众置身城市更新的工作场,更深入地了解上海的城市历史与人文渊源,为城市留住记忆,为历史延续文脉。
现场还展望了顺昌路未来与淮海路片区连接,形成顺昌路-淮海路风貌片区的景象。片区内有多座上海核心商圈,还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印记,一大会址在内的红色地标、名人故居、人文旧址、博物馆、艺术馆、百年建筑等,是可阅读、可漫步的风貌片区。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周群华表示,城市更新是一个社会课题,更是一个文化课题,举办此次展览是对传承城市文脉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一次积极探索。让更多人感受到散落在生活中的历史片段与文化价值,更加深刻理解“城市更新”工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