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帐篷,逛夜市……市民关心的话题,市绿化市容局局长这样回应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
今天做客“2023上海民生访谈”
回应市民网友最关心的行业话题
优化公园帐篷区管理,已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
为满足越来越多游客对公园帐篷区活动的需求,去年12月1日,市绿化市容部门发布《上海市城市公园帐篷区管理指引(试行)》,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公园开放草坪或林下空间,为游客提供帐篷活动空间。
邓建平介绍,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有53座城市公园为游客提供可搭帐篷的区域,包括5座直属公园、12个区,其中浦东新区、奉贤区数量最多。
如上海辰山植物园、共青森林公园、滨江森林公园、世纪公园、高东生态园、黄兴公园、闵行体育公园、顾村公园、上海之鱼雕塑公园、泡泡公园、金山滨海公园等。
与传统帐篷相比,天幕帐篷的长绳带来游园安全隐患
由于搭帐篷太过热门,也带来了草坪过度使用,垃圾乱扔,游客违规使用明火等养护管理难题,以及天幕帐篷绳索过长、地钉不牢等安全隐患。
邓建平表示,市绿化市容部门及各区正在积极研究管理细则,平衡好绿化保护和游客休闲之间的关系。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1)公园根据植物生长周期特征采取草坪轮换制度,合理规划帐篷区开放时间。
(2)对帐篷区进行容量控制,每块草坪测算一个最大承载量,达到上限后现场由保安进行管控。
(3)在草坪中间留出儿童活动区,中间区域以及安全通道上禁止搭建帐篷或天幕。
(4)现在公园中搭建天幕的游客非常多,有的天幕占地面积很大,风绳、地钉标识不明显,小朋友活动很容易被绊倒,公园管理方打算对于搭建天幕的下发安全告知书,提醒游客地钉要长一点,钉得深一点,也提醒大家天幕下尽量不要追逐打闹,家长要看管好自己的孩子。
目前有条件的公园都在积极开放草坪供游客活动,加大了人员和经费的投入,保证草坪开放的质量。市绿化市容部门也呼吁市民,在享受阳光、草坪的时候,注意文明游园,避免过度占用公共资源,让公园服务更多的游客。使用明火的安全隐患非常大,这种行为是严格禁止的,也请大家遵守规定,互相告知,互相监督,共同维持好游园安全和秩序。
“烟火气”不是“乌烟瘴气”,设摊和市容如何平衡?
外滩枫径、安义夜巷等“夜市”“集市”,以及沿街商户“外摆位”模式深受人们喜爱,反映出市民对“烟火气”的需求,这也对新时期如何规范设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邓建平表示,新版《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颁布后,网络上出现了一种声音“上海完全开放设摊了”,但事实上,新版《条例》明确,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摊经营,对于设摊管理,上海始终坚持“堵疏结合”。
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上海设摊管理经历了“还路于民”“分类管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四个阶段,无序设摊数量从有记录的2007年4.7万个减少到了2022年的5759个。这些年,市民游客对上海“整洁、有序、安全、温馨、美观”的市容环境给予充分肯定,无序设摊的治理可以说功不可没。
市绿化市容部门很快将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推进各区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市区联合监管,强化政策定期评估,不断优化完善设摊管理,打造干净整洁,又充满活力的市容环境,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严禁无序设摊,维护市容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分类管理、安全有序、开放包容、体现品质等原则,完善商业布局,依法严禁无序设摊,以设摊经营为补充,在巩固市容环境的基础上,平衡“烟火气”与市容环境的关系,不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二是分类分区管理,体现因地制宜。区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市相关部门对实施方案要进行审定,做好全市统筹。区人民政府在严禁的区域以外,划定设摊开放区,设置特色点、疏导点、管控点,特色点是以新型业态为主,符合城市亲民化需求的点位;疏导点是采取入场入室经营的点位;管控点是利用闲置空间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为主的点位。
三是规范设置要求,确保安全有序。设摊开放区要有运营主体,负责设摊活动的组织实施,并承担市容环境、消防安全、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主体责任。个人设摊应在指定的设摊开放区,在运营主体的组织下进行。
四是完善常态管理,形成社会共治。绿化市容、商务、住房城乡建设、交通、公安、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部门对设摊经营活动进行监管指导。将设摊管理工作纳入“一网统管”。引导并希望社会各方履行“门责”制度,践行垃圾分类,共同维护好市容环境。
探索与超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模式
邓建平介绍,目前上海监测记录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0种,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超过325种,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6种。
为探索与超大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模式,上海正选择一批生态基底好、野生动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开展栖息地建设和修复工作,已建有自然保护区4个,市野生动物栖息地22个,取得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今年5月1日,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正式施行,当前市绿化市容部门正在加快推动《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立法进程。
邓建平介绍,新制定的《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将在建立市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制度、完善野生动物科学保护管理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加强长三角区域协同保护等方面,体现上海特色和亮点。
“一大环”和“五小环” 构建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
《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提出构建“一江、一河、一带”蓝绿生态网络。
“一带”指的就是环城生态公园带,是以外环绿带为骨架,向内连接10片楔形绿地,向外连接17条生态间隔带,与“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密切衔接的宜居宜业宜游大生态圈。通俗来讲,就是“一大环”和“五小环”。
“一大环”主要由“环上”(98公里外环绿带)、“环内”(楔形绿地)、“环外”(生态间隔带)构成。
“五小环”指的是“五个新城”绿环。环城生态公园带的规划建设是拓展绿色生态空间的重要路径、建设生态之城的重要抓手,也可以说是上海公园城市建设的“主战场”。
邓建平介绍,自2021年全面启动建设以来,环上,浦东沔青公园、金海湿地公园等首批7座环上公园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闵行春申公园、锦梅公园等第二批10座环上公园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年内建成开放。同时,还建成了浦东段外环主干绿道15公里,启动了8处外环绿道断点建设,同步推进12处新、改建外环绿道驿站建设,其中2处绿环驿站建成开放。
环内,我们重点推进了碧云、森兰、三林、北蔡、桃浦、吴淞江等楔形绿地建设,完成绿地建设200公顷。
环外,我们推动了吴淞江生态间隔带实施方案研究并形成初步成果。围绕“五大新城”我们开展了国际方案征集,并在此基础上已编制完成上海新城绿环专项规划。
今年,市绿化市容部门将全面发力:
环上推进徐汇华泾公园,闵行春申公园等10座“环上”公园年底焕新登场,并推动9座“环上公园”实现开工建设。同时,计划年内建成14公里外环绿道;实现4处外环绿道断点贯通,推动21处外环绿道断点项目开工;建成8座外环驿站,推动5座外环驿站开工。实施绿化“四化”改造提升面积100公顷以上。
环内推进森兰、北蔡、三林、桃浦、吴淞江等楔形绿地建设,累计建成绿地100公顷。
环外主动衔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规划,加快吴淞江生态间隔带规划研究。
“五个新城”按照新城绿环专项规划,计划每个新城建成10公里以上绿道,完成3000亩左右新增森林面积,形成环新城森林公园群总体规划布局和实施计划,完成一处以上森林公园建设方案并启动实施。
“200座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首次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
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三十八条明确,在公共厕所中“加强适老化适幼化设施、设备配备”。
2023年,全市共计划完成220座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其中改造完成16座样板公厕(每区一座)。截至3月底,已完成全市及各区改造计划、任务的制定,出台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标准和验收标准(试行),启动样板公厕改造;10月底前,按照“完成一座验收一座”的要求,完成全部改造任务。
改造标准具体项目分为基础类和提升类。基础类项目可满足一般情况下老人、儿童及其他特殊人群如厕要求,是改造和配置的基本内容;提升类项目,可根据各公厕实际需求选择,是为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不同群体需求设置的改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