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低不定,是生病了吗?四大指标让你看懂血糖检测→

2023-02-26 17:57:23 来源:上海普陀 选稿:严佳文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你所要知道的不仅是它们数值的高低,还需要知道其与糖尿病病情发展之间的关系。

01

空腹血糖

医学上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任何含有热量的食物或饮料,空腹血糖通常指清晨(早上5~9时)空腹状态下所测得的血糖,包括静脉血浆血糖和毛细血管血糖,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不在此列,而是被称为餐前血糖。

图片

空腹血糖为糖尿病常用的检测指标,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

空腹血糖还可以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

一般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

若在6.1~7.0mmol/L,则考虑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若两次空腹血糖值≥7.0mmol/L,则考虑很可能患有糖尿病。

但是如果把空腹血糖作为唯一的糖尿病筛查指标的话,就会使一半以上的糖尿病病人漏诊。因为空腹血糖值同样受前一天食物、运动量、睡眠甚至天气变化和感冒情况的影响。

举个例子,有的糖友知道过几天要体检,就会控制饮食,早睡觉,不喝酒,那么检查出来的空腹血糖值很可能是正常的,但这种短暂的健康生活方式并非其真正的日常习惯,因此这个空腹血糖值就有可能是应付“检查”的“做假”。

日常生活中,很多接受常规体检的人大多只查空腹血糖,看到空腹血糖指标没有问题就心安理得地继续平时的生活习惯,没有进一步检查,从而使不少糖尿病漏诊。

02

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从第一口饭开始算起,刚好2小时的血糖。正常值应<7.8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是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

若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会明显升高。

如果餐后2小时经常超过11.1mmol/L,将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四肢麻木等。

临床观察发现,2型糖尿病人的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餐后血糖越高,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机会就越高。

另外,餐后血糖越高,糖尿病肾脏病变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越高。

图片

03

餐后1小时血糖

一般说餐后血糖,很多糖友想到的就是餐后2小时血糖,而常常忽略了餐后1小时的血糖。

而餐后1小时血糖升高可以被认为是正常糖调节到糖尿病的中间过度表型(表现型)。也就是说,监测1小时餐后血糖可以更早的发现糖尿病的征兆。

所以,同监测空腹血糖和2小时餐后血糖对比,1小时餐后高血糖对将来糖尿病的发生有更强的预测效果。

虽然,1小时餐后高血糖的持续时间不长,但是波动性高血糖对人体的血糖病变产生的影响可能比持续性高血糖更大。

在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正常的情况下,餐后1小时血糖浓度是糖尿病患病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

如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将8mmol/L作为餐后1小时血糖的临界值,有助进一步识别糖尿病高危人群。

不仅如此,来自中国的研究也显示:1小时血糖高于8.0mmol/L的正常糖耐量人群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存在胰岛素抵抗和慢性炎症反应,可以看做糖耐量减低的前期。1小时血糖与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及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而碳水化合物类(泛指主食)食物是1小时餐后血糖、胰岛素分泌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糖友餐后1小时血糖控制良好的水平建议在10mmol/L以内。

图片

04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动态变化中,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反映的都是即刻的血糖水平,提示的是人体当时的身体状况。

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抽血检查前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它受偶然性的因素,如饮食、胰岛素的使用等方面的影响较少,是判定近期糖尿病控制程度是否理想的监测指标。

图片

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在《2020年版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中,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切点,可辅助作为糖尿病的诊断。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4%-6%之间,但对于糖友来说,控制在7%以下属于理想范围。若糖友较年轻,身体各方面状况都比较好的话,应控制在6.5%以下。

除了血糖的控制目标外,还应该注重血糖的波动区间不要过大,否则会更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的出现。

正常人1天内的血糖波动幅度小于2~3mmol/L,每天波动5次。每天与每天之间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一般在0.8mmol/L以内。

因为胰岛功能的下降,或者对胰岛素不敏感,再加上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糖友的血糖波动幅度比正常人大。

什么情况才是波动大呢?即一天内血糖波动可达6mmol/L,每天的平均血糖波动可达2mmol/L。

图片

控制好血糖,一直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目标,但并非易事。有些糖友以为只要测个空腹血糖就好了,其实血糖的控制,必须兼顾到四个“维度”,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控糖”。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为糖尿病常用的检测指标,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

空腹血糖还可以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况。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值为3.9~6.1mmol/L。

若在6.1~7.0mmol/L,则考虑为空腹血糖调节受损;若两次空腹血糖值≥7.0mmol/L,则考虑很可能患有糖尿病。

2.餐后2小时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进食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

餐后血糖包括静脉血浆血糖和毛细血管血糖两种类型。餐后2小时血糖最好是三餐后都进行测定,可全面反映日常生活状态下血糖的真实状况。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葡萄糖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形成的非酶催化的稳定糖基化产物,可反映糖友约120天的血糖平均水平。

图片

因其不仅能反应长期的血糖控制水平,而且能较好地反映与血糖控制相关的各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因此常作为评价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标准。

一般成年人糖化血红蛋白应小于6.5%。

4.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

具体来讲,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指的是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的时间或其所占的百分比,相关的其他指标还包括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和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三者的关系是相加之和为100%。

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的替代标志物及妊娠结局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可通过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数据或自我血糖监测(SMBG)数据(至少每日7次血糖监测)计算得出。

以SMBG数据为例计算TIR的方法是:计算各时间点测得血糖在目标范围内(3.9-10.0 mmol/L)的次数除以总监测次数7次,再乘以100%。TAR和TBR计算方法以此类推。

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这意味着把平稳控制血糖上升到量化管理的重要位置。

医生总结:血糖控制主要看四个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I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