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朱洁静即将第三次上春晚,化身江南女子,带观众回到家门口那座桥

2023-01-20 19:11:20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李婉怡

央视兔年春晚节目单出炉,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舞者朱洁静第三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她将与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30名学生一起带来充满江南风情的舞蹈《碇步桥》。一群江南女子,踩着家乡长长的碇步桥,从记忆中走来。

2020年、2021年,朱洁静和上海歌舞团的演员们曾连续两年登上央视春晚,演绎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片段。她们是穿着旗袍,在弄堂里摇着蒲扇的上海女人,又是展开翅膀的吉祥之鸟,她们的舞步跳进了观众心里,许多人感叹:每一帧都是一幅画。

融合创新的海派文化、细腻唯美的上海风格在春晚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来年上海歌舞团的巡演,总会迎来更多新观众,朱洁静也继续和这些角色一起成长。但这一次,《碇步桥》对朱洁静来说,是“仅此一次”的限定表演,她比前两次更紧张,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在春晚第四次联排后的晚上,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了朱洁静,讲述第三次在春晚“乘风破浪”的幕后故事。

在酒店过道,从第一个动作学起

碇步桥,是浙江温州太泰顺县仕水村的一座石桥,修建于清嘉庆年间,形状酷似琴键。这样的石桥,在江南十分常见,它象征抹不去的乡愁。《碇步桥》诞生在浙江音乐学院校园里,编导和学生们用了近4年时间打磨调整,作品也渐渐“出圈”,许多高校舞蹈团竞相模仿。


浙江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的学生们在碇步桥上

作为最晚入组的演员,朱洁静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啃下这个作品。抵京后,她在酒店的小过道里从第一个动作学起,一点一点让动作长到自己身上。很快她“阳”了,时间不等人,身体还未恢复,她又扎进了排练厅。

“大家都在坚守,想在辞旧迎新的时节,把心底的一份美好传递给观众。”朱洁静说,“《碇步桥》是一个干干净净、欢快明朗的舞蹈作品,就像一缕清风,吹到你的心里。”

每次在舞台上走过这座“碇步桥”,朱洁静都仿佛走过儿时家门口的那座石桥。她出生在嘉兴,家门口有一座拱桥,材质和色彩都和碇步桥很像。小时候,父母就在桥的另一头等她放学回家,儿时的朋友们曾和她一起在桥下戏水。

朱洁静渐渐有了代入感,和作品建立起情感的纽带。“今天编导还在跟我说,如果春晚的观众看到这个节目,能想起儿时的家,想起家门口的那座桥,唤起心中最无忧无虑的那段年少时光,我们就成功了。”

《碇步桥》也让浙江音乐学院这群十八九岁的姑娘第一次登上春晚的舞台。节目组的30个女孩都是在校学生,年纪最小的比朱洁静小20岁,青春扑面。朱洁静笑称,每天带着她们排练,就像带着一群“女儿”。她们有过手忙脚乱,有过磕磕绊绊,有过青涩稚嫩,但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我在她们身上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朱洁静说,“我16岁从舞蹈学校毕业,成为职业演员20多年,现在又回去了,每天跟她们一起领盒饭,一起坐大巴,一起被老师训话,一起咬着牙一遍又一遍练习。我不去想结果会怎么样,只在每一次排练的过程中,心无旁骛地把作品跳好。”


春晚后台,朱洁静与武术小演员过招

第三次上春晚,更懂“分寸感”

央视春晚,对朱洁静来说是一个神圣的舞台。她至今记得1988年,舞蹈家杨丽萍在春晚舞台演绎的孔雀舞。这段舞蹈在她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她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传递美的使者。

2020年,朱洁静和上海歌舞团的演员们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一段《晨光曲》脱胎自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描绘了一群弄堂里的女人坐在小板凳上,拿着蒲扇,守着炉子的日常景象。这些上海寻常生活的细节搬上舞台,惊艳了无数观众,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的烟火气,一种时间流逝的美。

2021年,她们连续第二年登上春晚舞台。这次的《朱鹮》被誉为“东方天鹅湖”,下身动作融入芭蕾等西方舞蹈元素,上身动作采用中国舞元素,表现朱鹮的纤细与敏感。在美之外,《朱鹮》也向观众传递人与自然相伴相生的理念。如今,《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线下演出都分别超过400场。

《晨光曲》和《朱鹮》之后,观众对朱洁静无疑有了更高的期待,这也让第三次上春晚的她丝毫不敢松懈。在她看来,春晚是一个窗口,一夜之间,可以让全中国乃至海外观众都看到你。但它又如同一个战场般残酷,常常前一天还在一起走台,第二天去排练厅,有的节目已经告别了,内心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撑到最后。

前两次在春晚的表演惊艳了观众,但在追求完美的朱洁静看来,依然有很多遗憾。“电视荧屏的呈现和舞台不一样,会把细节放大。有了之前两次的经验,我更懂镜头里的‘分寸感’,每一次排练,我都会跟导演沟通,不放过任何细节。希望能在镜头里通过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塑造出清雅灵动、柔情似水的江南女子之美。”

回望2022年,朱洁静参加了“浪姐”、《这!就是街舞》,上海歌舞团《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的巡演也没落下,年底又为春晚“拼”了一把。

2023年注定又是奔跑的一年,38岁的她依然相信,最好的作品、最好的角色,仍是“下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