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可享康复服务 上海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总数达91家

2022-11-24 16:38:40 作者:刘轶琳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1月24日报道:2021年本市依托为民办实事项目,建成首批46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连续、智能化的社区康复服务,受到社区居民欢迎与认可。2022年,本市继续推进第二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再次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9月底,顺利完成39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前超额完成。近期,又有6家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完成建设,投入运行,全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总数达到91家。

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是居民家门口的康复平台,通过先进智能设备的配置,社区康复专业能力培训,上级医院优质资源支撑,大大提升了社区康复服务能级。2021年来,随着一批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成开放,越来越多居民走进社区康复中心,重获健康生活。

智能康复机器人赋能,康复效果喜人

家住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居民孙阿姨,一年前脑出血病情稳定后,就一直在延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治疗,是一位“资深”老病人,经过一年康复治疗,孙阿姨的恢复还是非常不错的,从一开始轮椅推进治疗室,无法独自行走,经过无数次金建平副主任治疗师的评估-治疗-再评估-调整康复处方治疗后,孙阿姨能独自行走了。一年后,孙阿姨的康复效果进入平台期,她时常为自己的走路姿势欠佳和步行速度相对较慢而生闷气,康复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了,金建平看在眼里,但是苦于现有针对性训练的枯燥性和目前社区康复设备的局限性,也只能以安慰、鼓励为主。今年9月份,随着上海市示范康复中心的建成,智能康复设备的引进,针对孙阿姨的情况,金建平给她又加上了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和智能平衡训练,这二台训练设备不仅能在训练结束后有即时的训练数据分析,而且都配有不同的情景互动,可以根据患者的兴趣选择相对的互动,让原本枯燥的训练过程变得有趣化,患者更容易接受。经过一个月的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行走姿势矫正,孙阿姨的走路姿势也比之前好多了,她脸上那对康复充满信心的笑容又回来了……

康复服务深入社区,健康生活共同创造

家住松江区小昆山镇赵老伯,今年71 岁,今年7月突发“脑梗死”,通过紧急的抢救对症治疗后,患者脱离了危险,但是留下了左侧肢体活动不利的后遗症,平时的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均需家属辅助。今年8月,患者的家属将老人送至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但由于患者居住在小昆山镇,距离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路途非常遥远,十分不便,就在家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的医生们告诉了他们一个好消息,对于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可以通过双向转诊的渠道,将患者转至离家近的小昆山镇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的家属感到非常高兴,不用再赶去路途遥远的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了,于是家属携患者于9月15日来到了小昆山社区康复门诊就诊,经过中心康复医师的仔细问诊、体格检查以及辅助检查,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医生建议患者住院治疗,于是将病人收入中心康复病房进行康复治疗。经过近两个月的康复训练患者肢体功能得到很大改善,目前一般生活都可以自理。

中西医结合,小小康复,大大健康

杜阿姨家住青浦区徐泾镇,11月2日徐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中心建成后试运行的第一天,饱受治疗不便烦恼的她闻讯而来。杜阿姨自今年4月起因受凉后出现右足跟疼痛,当时正值上海新冠疫情影响,外出就医不便,由于未及时外出治疗,病情愈发加重,无法长时间行走、站立疼痛加剧,期间只能服用止痛药短暂缓解疼痛,严重影响了杜阿姨原本快乐的退休生活。随着她的病情反复,至10月份杜阿姨的右足跟疼痛加重,夜间明显,甚至影响睡眠,却又因腿脚不便,子女在外独自居住,去专科医院就诊十分不便。正当杜阿姨左右为难之际,得知家附近徐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上海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立即来中心康复科就诊。杜阿姨就诊时正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专家付国建主任在徐泾社区康复中心康复科坐诊,经过详细询问疾病过程及专业的查体评估后,诊断为“右跖筋膜炎”,付主任开具了康复处方,建议可以联合社区传统中医针灸一起治疗。一周后杜阿姨激动的表示脚不痛了,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感慨道:“家门口这个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得太及时了,大大方便了患者,为民办了实事!”

下一步,本市将继续推进社区康复中心建设,进一步增加社区康复服务网络覆盖面,“十四五”期间社区康复中心基本达到全覆盖,让更多有康复需求的患者享受到“家门口”便捷智能化康复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