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故事

2022-10-03 13:44:59 来源:上海虹口 选稿:张丹洋

至今让虹口人感到自豪的是: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不仅居住过国歌的词、曲作者,还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

曾联松,1917年12月17日出生于浙江瑞安,少年时代曾酷爱书画,尤善书法。在目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贫穷落后的悲惨境况后,这位热血青年便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去攻读理工,立志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和爱国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抵制日货。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到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部学习。1935年,在南京参加了响应北京“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集会游行,并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由于爱好艺术,曾联松在中央大学经济系读书时,经常旁听美术理论课。1938年,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担任中央大学学生地下党支部书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副经理等职。

1949年7月,《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刊登了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面对“国旗征集条例”上的四点要求:一要有中国特征,如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二要有政权特征,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三要庄严简洁;长方形,长阔比例为3∶2;四要以红色为主。

曾联松反复阅读、认真思索着。为了把握好国旗的设计格局,他学习了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著作,然后按照征稿的要求,反复构思、设计、制作。7月的上海,正值高温酷暑季节,曾联松为设计国旗图案夜以继日,如痴如醉地伏案描摹。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当他仰望满天闪烁的群星时,忽然想到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救星共产党!”

终于,曾联松设计出了“五星红旗”。在设计图案上,以几颗小星环绕一颗大星,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当时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各阶层人民。五颗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大星的一个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显得安定庄重,稳如泰山。而四颗小星因各有一个角尖对着大星中央,则显得错落多变,生动活泼,犹如“众星拱北斗”。红色代表革命先烈流血牺牲取得了胜利,金黄色的五角星,仿佛是一片红霞放出灿烂的光芒。这既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也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

曾联松设计了两幅国旗图案,第一幅即现在的国旗;第二幅在第一幅的基础上,增加了镰刀、斧头。在投稿时,曾联松考虑再三,把第二幅有镰刀、斧头的国旗图案寄了出去。

1949年秋季,政协收到国旗应征图案3012幅,从中筛选了38幅作候选图案,并编辑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发给政协与会人员阅评。其中有一幅大星嵌镰刀斧头五星红旗,正是曾联松的作品。政协在北京饭店设立国旗图案临时选阅室,将候选旗帜陈列展览。曾联松设计的红旗非常引人注目,最先被田汉、郭沫若等名家看中,这幅图稿在国旗审查小组中传阅着,大家都感到:五星的构图注意了以简胜繁,显示了庄严和简洁;五星所形成的椭圆形,寓有祖国疆土之意,画面虽然有限,但联想广阔,所谓“物小蕴大,意趣无穷”,而且富有美感,给人完整和饱满的感受;五星置于左上角,居高临下,带有向外伸展的气势,感觉视野开阔,“咫尺之内,觉千里之遥”,其中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顾盼呼应,协调和谐;旗面红与黄两种色彩都是暖色,能引起无限联想。经过多次讨论,大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把五星红旗定为唯一中选的国旗,由田汉送呈毛主席审阅。毛主席同意选为国旗,但建议删去“镰刀斧头”,成为一幅纯洁亮丽的五星红旗,交由政协会议讨论。毛主席说:五星红旗图案表现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

1949年9月27日,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日子。在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报纸上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决议案:“全体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底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1950年9月27日,曾联松收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一封信,上面写着:“曾联松先生: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采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五百万元(合现在五百元)作为酬谢你对国家的贡献……”当年的国庆节,曾联松被邀请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建国三十周年时,他再次应邀去北京参加庆祝活动。1977年,上海市政协五届二次全体会议通过,增补他为市政协委员。1979年,当选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1983年离休。1999年10月19日,82岁的曾联松在山阴路145弄6号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