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滩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虹口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里的每一幢建筑、每一条马路
都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印记……
这个“十一”假期
我们推出7条不同主题的城市考古路线
将“文化宝藏”们串珠成线
邀您共同阅读城区、行走城区
发现这儿与众不同的风景
10月1日,我们开启“初心起航”路线,从北外滩滨江岸线出发,再沿着北苏州河漫行,这一路,我们能看到历经百年沧桑的优秀历史建筑,也能在城市新地标收获绝佳风景,从一江一河间,感受这座城市的光辉和底蕴。
途经点位:汇山码头—世界会客厅—浦江饭店(黄浦路15号,原礼查饭店)—外白渡桥(北苏州路111号)—上海大厦(北苏州路20号)—世纪同框取景地(北苏州路步行街)—上海邮政博物馆(北苏州路276号)—河滨大楼(北苏州路370号)
第一站:汇山码头
1919年到1920年期间,先后有许多追求进步的中国学生从上海出发赴法勤工俭学。当时许多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上海出发的起航地之一,就是汇山码头。
昔日汇山码头。
1919年3月17日,中国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就是从上海汇山码头乘坐日轮“因幡丸”起航。此后两年间,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立三等一批批满怀救国理想的有志青年,都从这里启航,远渡重洋寻求真理,为中国共产党储备了一大批中坚力量。
“考古”小发现
你知道吗?汇山码头在历史中曾经见证过许多传奇的旅客,如诗人泰戈尔和爱因斯坦夫妇,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在汇山码头登岸后,他收到了瑞典科学院电报,通知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二站:浦江饭店
位于黄浦路15号的浦江饭店,如今是中国证券博物馆的所在地。浦江饭店前身为礼查饭店,曾是上海最豪华的饭店之一。
1990年代的浦江饭店外貌
浦江饭店有着多个“第一”。1882年,上海在这里首次试燃电灯;西方马戏团当年在上海最早的演出也在此亮相。这里也是上海最早放映露天电影的时髦场所。1990年,改革开放后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在此成立。
饭店311室名人房通过场景还原真实讲述1927年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礼查饭店之间的历史往事,并呈现周恩来在上海的红色足迹,以及周恩来和邓颖超伉俪情深。
“考古”小发现
“四一二政变”后,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北外滩的礼查饭店成为了周恩来转入地下隐蔽的重要地点,他曾化装成商人住在这里达两个月之久。
第三站:上海大厦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位于苏州河畔,外白渡桥北堍。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于1930年投资兴建,1934年建成开业。原为供来华外国人使用的旅馆兼公寓,后改为宾馆。
1959年外滩公园虹口苏州河上海大厦(百老汇)航拍俯瞰全景
大厦为双层铝钢框架结构,属近代摩天大楼形式。大厦共22层,高76.7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2~16层为客房,共252间(套),17、18、19楼设有高级宴会厅,其中19楼为观景平台,可鸟瞰全市景色。
现大楼门口“上海大厦”中文下方仍保有“百老汇大厦”的英文字样
新中国成立后,百老汇大厦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收。1951年5月1日,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决定将百老汇大厦正式改名为“上海大厦”。
“考古”小发现
百老汇大厦于1934年春季竣工,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不过该记录并未保持多久,同年,位于南京西路的国际饭店落成,高83.8米,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物,并在上海一直保持高度的最高纪录达半个世纪。
第四站:上海邮政博物馆
上海邮政大楼是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规模最大、最早的邮政标志性建筑,大楼内设有国内首家邮政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
初建成的上海邮政大楼全景
大楼建筑由英国思九生建筑设计所设计,总体是欧洲折衷主义建筑风格,钟楼为17世纪的意大利巴洛克风格,体现典雅格调与雄伟气势。
上海邮政博物馆由邮政营业厅、陈列主展厅、中庭和屋顶花园四个部分组成,总展陈面积为8000余平方米,展示了上海邮政事业创办、演变、发展的历程,记录了上海邮政历史的重要事件。
“考古”小发现
1949年春,在上海迎接黎明的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了解放上海的战役。邮政大楼是扼守苏州河的战略要地,为了保护大楼和邮局机关免遭破坏,中共上海邮局地下党总支领导邮工主要采用劝降战略,经过方方面面工作,终于取得了护局斗争的胜利。如今走进邮政总局大楼的332室,还能看见窗户玻璃上的一个枪眼。
第五站: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由新沙逊洋行投资建设,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建造,于1935年竣工。其“s”平面形设计绝无仅有,建筑四面临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誉为“远东第一公寓”。
二战期间,河滨大楼曾是犹太难民来沪避难的接待站。解放战争期间,河滨大楼则成为“解放大上海”的无声见证者。
20世纪50年代起,围棋大师顾水如,科学家、教育家杨福家、体育教育家吴蕴瑞与画家吴青霞夫妇、画家陈佩秋、越剧表演艺术家魏小云等都是大楼的住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