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百年中山公园“打开”的背后,还有这些故事
东方网记者王泳婷9月27日报道:“我从小在中山公园这片长大,自从9月8日公园‘打开’后,我现在是推窗见绿,出门即入园。”70岁的周荣华是华东政法大学的退休职工,家住位于苏州河畔、万航渡路1579号的华院住宅小区,和华政仅一墙之隔,与中山公园仅一路之隔。在9月26日下午举行的“‘宁聚慧’系列活动第三场‘开放·融入 百年公园与人民之城’”活动上,谈及中山公园的华丽蝶变,周荣华感慨万分,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有一种幸福叫“走出家门就是公园”
周荣华所说的公园“打开”,实则是中山公园整体开放及品质提升工程正式完成,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沿万航渡路一侧围墙拆除。公园的全面打开,突破了社区、商区、校区、园区之间的隔阂,释放出更多的公共空间,一幅将百年校园、百年公园、百年建筑、百年梧桐、百年公交、百年道路融于一体的城市公园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我们小区原先是华东政法大学教职工住宅区,我进入华政工作后,也就搬了过来。”与这片街区结缘已有40年的周荣华回忆道:“我去世的叔叔曾是中山公园的园林师,小时候他经常带我去玩,那时候逛公园可是要买票的。后来公园免票,开园时间延长,直到如今围墙也没了,变得越来越亲民,真是太高兴了!”
“现在早晚进公园散步不用再绕圈子了,分分钟走进‘森林’。即使待在家里也能赏美景,我家南面窗户一打开就是中山公园,北窗打开就是苏州河,晚上从窗口眺望,灯光亮起,美轮美奂!”周荣华笑着说。
如何让20路车站“有故事”?
从中山公园3号门到2号门,一条长约700米的林荫道,串联起一头一尾两处精心打造的广场,也将原本“深藏”在园中的华东地区最大悬铃木、铜顶、音乐台等中山公园著名景观,更好地向公众开放,把最好的资源展现给人民。
在中山公园2号门前,20路中山公园万航渡路终点站搬迁移位至此,这辆已经有114年历史的“小辫子”公交车被草地、大树和各种绿植环抱,仿佛百年公交“开进”了百年公园里。
如何将20路车站与公园整体风貌融合?同时又和附近环境融合?还要能体现这种标志性城市设施的自身特点?在改造20路车站阶段,中山公园改造施工团队绞尽脑汁。
“我们看过很多电影里有关车站的美好场景,我觉得城市要增加这样的设施,让人民群众在寻常生活中产生一些记忆和故事,让车站成为有故事的车站。”中山公园改造施工方代表潘晶表示,“城市要更新,也要保留历史风貌,像20路这样的电车线路,可能会一直保留着成为上海的记忆。”于是,在几经讨论和易稿之后,呈现了现在这样一座全新又有温度的20路公交站:车站整体色彩既沉稳,又有一些明快元素;穹顶的亭子与公园内的贝壳广场遥相呼应;焕然一新的煤精亭(煤精亭是有线电车特有的附属设施,可以让电车“辫子”采电),更激起人们探讨其背后故事的兴趣……
远处的小屋即为公共厕所
百年悬铃木“走出”公园
除了20路公交站,不少群众对700米林荫道上全新的公共厕所也印象深刻。“路过的行人,和公园的游客,各自的需求点都不一样,但我们要尽可能满足市民的不同需求。”长宁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王晔菲表示,公园打开后,没有了周围丛生灌木,让这样一个建筑屹立在一个崭新的开放空间,会显得有些突兀。“看到新的公厕外观,既考虑了刚需,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与环境相融的美感。”
如今在中山公园3号门的梧桐广场上,处于“C位”的景观无疑是这棵被唤作“独木傲霜”的百年悬铃木,它既是中山公园的镇园之宝,也是华东地区悬铃木中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巨无霸”。过去,人们需要走进中山公园才能一睹这棵巨无霸的壮观,现在,人们无论是步行还是乘车,都能欣赏到这棵百年树木的风姿神韵。
为了让百年悬铃木“走出”公园,与市民融洽相处,建设者们花费了不少心思。据了解,长宁区绿化市容局组建了一支古树保护专家团队,对古树进行“体检”后,制定了专门的保护方案:划定保护区域、养护土壤、对古树进行复壮,配备一套智能化监测设备,安装多个传感器和摄像头,用AI技术对古树生长情况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设置电子围栏取代硬隔离,最大程度让市民亲近古树的同时,也能第一时间掌握并处置进入古树保护区域的异物或发生的异常状况。
心贴心听民声
实际上,从中山公园开放并融入苏河沿岸景观,到周边小区的同步改造提升,都充分吸纳了来自居民和社会各方的建议,把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贯穿到城区发展、建设、管理的各方面。
据介绍,万航渡路曾经最窄的地方只有5.6米,经过改造,该路段最宽的地方为12.6米,最窄处也有7米,极大地缓解了这一带的交通拥堵的状况。改造还将万航渡路人行道移至公园内,将原人行道改造成非机动车道,同时将机动车道路拓宽,进一步提升了交通畅达的便捷度。
万事开头难,进行道路拓宽、建设梧桐广场都并非易事。华阳路街道的万凯小区紧邻中山公园3号门,当时对于该小区的居民来说,改造工程既是心心念念,又是坐立不安。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仲静云说,“尤其万航渡路凯旋路交叉口,道路狭窄,根据设计方案,要实现道路拓宽,需要万凯小区的大门向内缩进2米,对于这样一个1994年建成、几乎没有公共空间的老小区来说,方案极难推进。”
“为了优化整体方案,让居民有满意度和幸福感,华阳路街道、苏一居委会、建设方等带着满满诚意和设计好的方案多次邀请居民开了协调会,再结合万凯小区当时正在进行的精品小区改造,最终居民们让渡了部分小区公共空间,使整个小区融入了公园改造项目。”仲静云说。
交流中,仲静云表示,中山公园打开后,全新的广场给了居民们更多宽阔自由且绿色宜人的活动场所。她还提到,“我们街道有一位老的人大代表,在多年前曾提过打开中山公园的建议,当时受条件限制,没能实现,这次我第一时间把好信息告诉了他,他非常激动地说,‘多年的梦终于圆了’!”
(未加水印图片来源: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