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古典的春水》:一次有意思的诗歌美学的考古
近日,作家毕飞宇向新民晚报“夜光杯”的读者朋友们推荐了作家潘向黎的新书《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并用“她做了一次有意思的诗歌美学的考古”来形容这本书。
《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是作家潘向黎最新的一部关于古诗词的随笔集。作为潘向黎的资深读者,我觉得《古典的春水》已经不再是一本以古典诗词为对象的阐述性随笔,而是以古典诗词为出发点的创造性作品。在书中,潘向黎用了诗词的元素,写自己的东西。然后这本书让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它更像是在考古,一个美学的考古或者说诗歌美学的考古。
在考古的过程当中,作者给我们设立了一些谱系。比方说“愁”,“姑苏城外对愁眠”那个“愁”,她把愁的强度罗列了一下,一共有10个等级。比方说“美”,女性之美,她把美的程度也罗列了一下,也有很多等级。这些等级是否科学,是否构成一个适合的结论,我们姑且不论,但这种研究方式很有意思。再比如,在古典诗词里面,落叶、残花和水都是具有支撑性的意向,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落叶、自己的残花、自己的水和水面,我们表达的时候都可以用这几个意向去表达。因此我觉得这本书的写法像考古一样,特别有意思,可读性极强。另外我还注意到潘向黎终究是一个写小说的人,有时候也很“顽皮”,比方说写晏殊、晏几道父子,完全采用了小说的写法,就是主人公甲和主人公乙在那里“你一句我一句”,然后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中国的诗和中国的词。
《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的作者潘向黎
刘禹锡是我非常喜欢的诗人,我以前一直觉得刘禹锡是唐代的顶级诗人,但我不敢说,她却在书里勇敢地把这个话说出来了。她的见识让我觉得欣喜。欧阳修是宋朝的,她在写这个“宋”的时候用了一个词——“落落大方的宋”!“宋”是不是真的落落大方,我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落落大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形态。但在她的笔下,借着欧阳修这个人,用“落落大方”去陈述“宋”。看到这个词组的时候,我就觉得真是好,内心就很开心。
(毕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