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中企在非洲雇员本地化率达89%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指出,开展减贫国际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题中之意。“一带一路”不但改善了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短板,产业投资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来自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非洲雇员本地化率达89%,有效带动了本地人口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在第四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上发言。
9月7日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九周年。第四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丛书发布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主办。论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为主题,来自中联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相关部门,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来自权威媒体的知名专家、记者等出席。
减贫应是发展中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头等大事
“贫困是无声的危机,消除贫困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头等大事。中方提出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减贫之路’。”翟东升说,共建“一带一路”的思想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着天下大同、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同频共振,体现出世界大国的责任担当。因此,开展减贫国际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题中之意。
翟东升指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球减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对促进区域减贫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开通后,当地物流成本降低41%,对肯尼亚和东非地区发展产生巨大带动作用。
“一带一路”产业投资为减贫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翟东升援引研究报告说,中国企业在非雇员本地化率达到89%,有效带动了当地人口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目前全球面临重和中度粮食不安全的人口分别为7.5亿和12.5亿,大多分布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翟东升说,农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截至去年年底,中国与86个国家签署了农业、渔业合作协议,累计境外投资农业项目超过820个,投资存量超过170亿美元,向全球40多个国家派出11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显著提高了相关国家农业水平。
2017年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方宣布三年内向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在沿线国家实施100个“幸福家园”、100个“爱心助困”、100个“康复助医”等项目。翟东升指出,中国援建的“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有效提升了当地民众的谋生技能,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给所在国贫困民众“帮了天大的忙”。
他进一步列举说,中国的“万村通”项目让撒哈拉以南非洲民众获取知识和市场信息更加方便;在尼泊尔等国援建的中小学校,在阿富汗、卢旺达等国援建的职业技术学校,为当地青年提供了实用技术培训。由天津市牵头,中国已在境外建立20个鲁班工坊,搭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要担起减贫的主体责任
翟东升也指出,“一带一路”减贫国际合作不同于中国国内的脱贫攻坚。中国有党的坚强领导,国外则不同。在合作中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才能把好事做好,行稳致远。
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充分发挥各相关主体的作用。共建国家要担负起减贫的主体责任。中国是合作伙伴,要注重激发共建国家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合作落到实处。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企业、智库的作用,加强与相关联合国所属机构、港澳和外国非政府组织的沟通联络,鼓励走出去企业履行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
二是注重开展数字信息产业国际合作。许多贫困国家看到中国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电子商务等取得的成就,希望中国帮助他们发展新技术、新业态,实现跨越式发展。翟东升说,从中国的经验看,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与西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密不可分,在其他国家也是同样道理。中国不仅要培训政府官员,也要培训社团、企业人员和智库带头人,还要鼓励中国电商积极走出去投资兴业,既有社会效益也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论坛发布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丛书》。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一带一路学院院长王守军和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主编,包括《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思想到行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一带一路”》等13本书,旨在全面、准确地解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完整、深入地总结9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经验,研究、展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前景。
当天,论坛还举办了三场专题研讨会和一场媒体小组讨论,研讨会分别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的机遇与挑战、金砖国家的发展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