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子飞进了眼睛?专家教你远离“飞蚊症”
据统计,目前我国“飞蚊症”的患病率高达20%~30%。什么是“飞蚊症”?“飞蚊症”有什么危害?一起了解。
“飞蚊症”也称“玻璃体混浊”或“玻璃体浮游物”,是玻璃体腔出现点状或条索状的不透明物质,混浊物在玻璃体内漂浮造成的干扰视觉健康的症状。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刘武:“飞蚊症”是一种现象,表示眼前看到像蚊子一样在飞,它其实是我们眼里边的玻璃体出现了混浊,引起了玻璃体里面有一些密度变化,在我们眼睛的视网膜上,就能投射出来一些小影子。随着我们眼睛转动,玻璃体也在晃动,这些小影子也在飘动,它可以是蚊子状、苍蝇状,也可以是羽毛状、线状、一小片的云状,各种形状都有,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玻璃体的混浊物在我们视网膜投射所表现出来的黑影飘动。
病理性“飞蚊症”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医务人员介绍,“飞蚊症”的形成与年龄有着密切联系,45岁以上人群更易患上“飞蚊症”。但这当中有80%属于生理性“飞蚊症”,一般不会影响视力,只要健康用眼就可缓解。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剩下的20%病理性“飞蚊症”,因为它往往伴随着各种眼疾出现,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病理性“飞蚊症”一般由眼科疾病引起。特点包括:眼前有异常闪光、短时间内飞蚊不断增加、视线有被遮挡的感觉,有视物变形的现象、视力下降明显等。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 刘武:病理性“飞蚊症”,它是由于我们眼睛里面出现了某些病变,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飞蚊症”会越来越重,那么炎症还会损伤我们的视网膜、视神经,会造成视力严重下降。
哪些人更容易得飞蚊症?
大多数人都会得飞蚊症。四五十岁以上中老年患者,由于玻璃体液化明显,在身体或者眼部疲劳或剧烈运动、体力活时加重液化,容易发生飞蚊症。
近视患者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更容易得飞蚊症。近视大多数是轴性近视,也就意味着眼轴越长,度数越高,眼球越大,但玻璃体体积是有限的,因而高度近视的患者玻璃体更容易液化,表现为更明显的飞蚊症。
其他如眼外伤、糖尿病、高血压、葡萄膜炎、眼底病患者也是比较容易得飞蚊症。由于玻璃体炎症或者引起视网膜出血渗入玻璃体导致玻璃体积血,引起病理性飞蚊症。
如何治疗飞蚊症?
一旦发生飞蚊症,建议第一时间医院眼科就诊。经眼科医生检查(常需要进行裂隙灯,眼部B超,眼底检查等),明确飞蚊症的类型后对症治疗。
生理性飞蚊症,一般来讲只要休息好,保持身心愉快,身体、眼部不疲劳,休养后一般会好转稳定。目前眼科临床上有玻璃体激光消融术,可以对飞蚊症进行激光消融。
病理性飞蚊症则需要根据原发病因,去除病因后再对症治疗。比如抗炎症、手术平复视网膜等。
还有就是要注意生活作息和用眼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度用眼。
减少手机、电脑屏幕使用时间,避免关灯玩手机;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不熬夜;适当补充眼睛所需的营养成分,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碘、锌、硒等微量元素的海产品以及富含维生素A的蔬菜瓜果;对眼药水、美瞳等的选择要谨慎,尽量避免刺激性成分进入眼睛;多喝水以减轻眼部干燥;保持良好的心情,加强锻炼;高度近视者或有视网膜脱落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每3个月至半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怎样预防飞蚊症?
1.爱眼护眼,从小开始,防控近视,避免高度近视带来的并发症。
2.患有高度近视的患者,建议半年至一年进行眼底检查,有潜在的变性灶、干性裂孔及时激光,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3.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要控制原发病,定期眼科会诊。以免引起糖尿病、高血压眼底病。
4.避免眼外伤。
5.锻炼身体,充足睡眠,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提高抵抗力。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科普中国
编辑:申京辉
责编: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