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国泰电影院再次启动升级,19年前秦怡、黄准这样迎接它的“焕新”
“如今回头想想,我的青春年华‘挂’在了国泰。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挂出了我的相片,还有许多我对国泰的钟情、留恋、电影事业的追求………”已故表演艺术家秦怡在19年前曾这样描述她与国泰电影院的情愫。
日前,上海国泰电影院发布公告,表示影院将于今日起(8月25日)暂停营业,正式启动影院设施的更新升级。目前暂未获悉开张时间。据悉,这是国泰电影院新世纪以来第二次大修。2003年6月28日,国泰电影院在全面大修改建后重新开业。当时,上海影协与联和院线、国泰影院共同策划了庆祝活动,上海影协团队采访了秦怡等多位上海著名影人,汇编成《我与国泰的情愫》小册子。
8月25日,原上海影协秘书长葛燕萍翻出这本印刷精美的小册子,重温当年影人们的动情讲述。这座老影院与上海电影、与上海影人的记忆再度扑面而来……
“丽富宏壮执海上电影院之牛耳”
国泰电影院日前发布的公告显示,“始建于1930年的国泰电影院,至今已和广大观众朋友们共同走过了92个四季更迭。”不过,2003年时印制的《我与国泰的情愫》写明,国泰电影院正式开业时间为1932年1月1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请教电影学者了解,国泰电影院于1930年开始动工建造,但通常影院年龄是从正式开业时间算起。
据当时国泰电影院老职工周涛回忆,国泰电影院原名国泰大戏院,英文为“CATHAY THEATRE”,由英籍广东人卢根在1930年创办,1931年竣工,耗资15万法币,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观众厅800平方米,座位1100个,与毗邻的锦江饭店是同一建筑风格。《世界建筑年鉴》上曾有国泰门面的照片,足见它在建筑上颇有特色。影院在1932年对外营业,当天《申报》上的广告语是:“丽富宏壮执海上电影院之牛耳,精致舒适集现代科学化之大成”。
抗日战争时期,国泰电影院曾被日军接管,一度停映英、美影片,全部放映日本影片。1945年3月,日军将观众厅座全部拆除,将影院改为日本宪兵队的养马场。抗战胜利后,国泰重新装修于1946年1月底复业,放映的是美国好莱坞影片,每个座位装上“意译风”,将英文对白同声译成中文讲解,颇受欢迎。
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沈耀庭在儿时就随父母去国泰电影院看过“意译风”的《出水芙蓉》。他走上电影事业道路,也是从国泰电影院看片开始。后来,他把自己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刘胡兰》首映式放在了国泰电影院。
国泰电影院从诞生起就引领潮流。影院在上世纪30年代初开张时,门口曾矗立过维纳斯的雕像。已故上海电影制片厂编剧沈寂曾回忆,国泰大戏院建好后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好莱坞明星嘉宝主演的电影,“一踏入国泰,感觉就是步入了艺术宫殿,门口竖立着两尊维纳斯像,既优美又圣洁;电影大厅是真正的欧式电影院建筑,整个场子不宽,呈狭长形状,也没有楼厅,座位的排距比起当时其他的影院要宽得多;铺在大厅的地毯很软很厚,踩上去既舒服又没有响声。”
当时,影院外国观众较多,沈寂跟父亲作为中国人来看片,让他觉得“很有点挣个脸面的意思”。彼时,观众已经养成礼貌文明的观影习惯,大家都是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影院里聚集着很旺的人气,却一点不显嘈杂。
秦怡在8、9岁时就知道了国泰电影院。让她印象深刻的除了建筑有特点、内部装修讲究外,还有大量艺术性强的外国影片。“我从小就是个小影迷,也就时常赶到国泰看些片子,比如那些经典名片《一曲难忘》《翠堤春晓》等都是在国泰看的,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艺术滋养。”
见证新中国电影波澜起伏发展历程
上世纪50年代初,国泰就在观众大堂内挂出了赵丹、上官云珠、秦怡等上海著名影人的照片。据秦怡生前回忆,“挂我的那张半身照片至今还记得蛮清楚的,样子很老实,没什么修饰,头发往后束着,在发梢处略微烫卷了一些,穿着一件咖啡色的西装。”1962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并批准在全国各地影院悬挂“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的照片,国泰电影院也将这些照片全部挂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家电影事业的繁荣景象。
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家黄准一般不看自己完成后的电影作品,不过,《红色娘子军》电影上映后,她破例买票到国泰看了一次。当时,黄准在报上读到,影片中的插曲《连歌》到处流传,还有许多观众哼唱着《连歌》走出影院,这让她既兴奋又好奇。带着一丝怀疑,黄准决定去电影院实地体验,并自然选择了国泰。“国泰离我家和原先的电影局都很近,环境布置、放映质量、服务水准、硬件设施等都很出色,平时已习惯去国泰看电影了。”
1961年4月到5月间的一个下午,黄准赶到国泰买了票,一看时间还有些充裕,便像往常一样走到影院外的海报栏前面,只见《红色娘子军》的海报、剧照非常醒目。“更让我意外的是,在影院内的宣传橱窗内,不仅张贴着影评文章,还把《连歌》的曲子布置了出来,有些观众正对着它抄写呢!据服务员介绍说,他们也是应观众要求オ赶出来的,经常有观众在看片前后忙着抄歌曲。”电影结束后,黄准随散场的观众一起往外走,果真有不少人哼着《连歌》的曲调离开影院。“《连歌》如此受欢迎、如此红红火火地流传开去,我算是在国泰感受了一番……”
已故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史蜀君执导的首部故事片《女大学生宿舍》当年也在国泰电影院举行首映式。那天电影放完,灯光大亮,史蜀君和主创人员在一片掌声中登上舞台,一位女大学生模样的观众送了她一束鲜花。史蜀君双手捧过鲜花,禁不住流出泪水。“在国泰,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电影作品被观众认可、受大家欢迎所带来的激动;在国泰,我赢得了第一片掌声、获得了第一束鲜花……这些都将激励着我为广大观众拍出好影片而努力一生。”
“电影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又一部影片生产、流通的历史,而流通的主渠道就在电影院。从童年时起在国泰积累的感性印象,让我见证了新中国电影波澜起伏的发展历程。”当时,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李亦中这样描述他与国泰的情愫。李亦中的父亲是上影厂著名导演桑弧,他童年的第一部电影也是父亲带他在国泰电影院看的苏联影片《丘克与盖克》。此后,国泰观影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从小学时看的战争片《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上甘岭》,到改革开放后祥林嫂、林道静、李双双、马天民重返银幕;再到瓦尔特、杜丘、叶赛尼娅、佐罗接踵而至。“放一部,热一部。国泰售票窗口常常亮起‘满座‘红灯,门口到处有手持钞票,拦住路人询问‘票子有伐’的‘候补观众’。”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电视普及,文化消费多样化,国泰门口渐渐变得清静起来,这也引他思考,“电影放映处于整个行业的下游,受制于上游制片业能否提供足够吸引人的产品。不过,在人性化服务方面,影院自身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2003年,国泰电影院进行了全面大修改建,将原有978座平坡式的放映大厅改建成三个风格的阶梯式电影放映厅,并增设诸多现代设施,重新引领时尚潮流。近20年后,国泰电影院再次面临设备老化、环境陈旧的困扰,很多人选择来这里观影,更多是冲着交通方便和票价便宜。影院日前发布的公告表示,“本次改造升级后,国泰电影院将全面焕新,为广大观众朋友们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优质服务。”有观众希望,此次改造可以让它变得现代时尚,也有人希望它能保持原有的复古风格。
此前沪语电影《爱情神话》热映时,国泰电影院几乎场场满座,并借此连续两周全市票房第一。很多观众觉得,国泰电影院和该片拍摄场地邻近、氛围相似,所以成为观影首选。
春节档期间,国泰电影院曾特别布置了国潮打卡区
影迷袁先生并不希望老影院越改越现代,但他也觉得,老影院光靠历史底蕴积淀,已经很难吸引年轻人或是新客群。“老影院还是要利用自身优势,和商场里硬件设施顶级的影院走出差异化的竞争道路。期待改造后的国泰可以辟出空间举办沙龙、讲座、新书发售等活动,包括设计特色票根等。虽然未必有很高的商业利润,但可以在影院的单一营业基础上提升文化附加值,加深它作为上海文化地标的意义。”
本文内容参考:《我与国泰的情愫》(上海联和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国泰电影院2003年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