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00件!这个展览让你深入了解药斑布的年代感与新趣味
药斑布又称蓝印花布,
发源于安亭并盛极一时,2009年安亭药斑布印染技艺被列为“第二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块小小的民间土布是如何成为勾勒民间璀璨文化的艺术品的?一起来看这个展览↓
文旅融合 药斑布“挂在”安亭老街
8月18日下午,蓝白印迹——安亭药斑布传承和创新展在安亭老街Auto Gallery开展。展出的藏品包括民间旧物件近1000件,以及创新设计的新纹样布匹、新时代日常用品和多材质跨界融合的文创产品近500件,均由安亭药斑布传承人胡苏芬提供。
走进展厅,扑面而来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沁人心脾。在安亭药斑布图纹图样展示区,陈列着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安亭药斑布。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件展品图纹图样颇为丰富,不仅有传统的梅兰竹菊、喜鹊登梅,还印有天安门、东方明珠电视塔、铛铛车等图案。
“寓意着君子气魄、喜上眉梢,新时代的喜悦流露在这幅作品上,图纹多、工序复杂,制作就要花上两个月。”胡苏芬介绍,“这幅大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用作床单,做工精良,那时图纹都是对称的,因为没空调,到了冬天,夫妻间不是同床共枕,而是脚对着头,互相取暖,所以才这么设计。”
除了床单外,还有包袱、帐帘等精美藏品,均是胡苏芬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有些因岁月变迁慢慢褪色,却唤起了老年参观者们小时候的回忆。“很亲切,我奶奶那时用的就是这种老布。”观众钟女士说。
经典永不失色,但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创新。在创新区域展示了药斑布与不同元素、不同材质、不同工艺融合的创新产品。
由胡苏芬近期同团队一起创作完成的桌旗《福寿长春》,长3米多,以梅花、牡丹、竹子、锦鸡鸟为设计元素,融合非遗安亭药斑布、非遗贵州蜡染、中国书法、手工布艺花卉等多种技艺。布艺花卉从画里开到画外,虚实结合,巧妙的构思使作品更加立体生动。
胡苏芬介绍,她前后共打样多次,耗时近1个月,几易图稿,“梅有五瓣,民间向来有‘梅开五福’的说法,而牡丹寓意富贵、吉祥。梅花开于初春,牡丹开于暮春,故为‘长春’,寄托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跨界融合不仅要“高大上”,也同样得“接地气”,药斑布表情香囊、宠物挂件、小笼包摆件等各个都萌趣横生,蓝白艺术的古老魅力和鲜活的时代气息呼之欲出,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对老布我不感兴趣,但看到这些作品就被萌化了,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观众陆先生说。
据了解,蓝白印迹——安亭药斑布传承和创新展由安亭文体中心、安亭文旅共同主办,将一直持续到2023年2月18日。期间,还将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在老街举办非遗印染技艺沉浸式体验等,让安亭老街与药斑布这两个安亭特有的文旅IP有机结合,开启‘沉浸式地文化体验’,为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安亭文旅负责人沈珏晔表示。
寓教于乐 药斑布“重回”寻常人家
除了把药斑布带到古镇老街,加深文旅融合外,胡苏芬也一直在探索让它重回寻常百姓家。
暑假期间,来自安亭部分社区的多位萌娃、家长成了安亭药斑布活态传承基地的常客。在胡苏芬的带教下,孩子们学着用药斑布制作荷花和蒲扇。
“药斑布结合时令季节来创新还兼具实用性,贴近生活,又不失美观,孩子就很愿意去接受,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药斑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孩子家长李女士说。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亭药斑布”传承人王元昌说:“我们希望美育走进文化空间的同时,还要走到他们身边,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非遗手工艺,创造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