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公园绿地、郊区湖泊岸线……7个上海项目获评“最美风景”
上海图书馆东馆。
静安区档案馆新馆。资料图片
什么才是最美建筑?它不一定磅礴壮观,也不一定流光溢彩。近日,在国内头部建筑设计单位华建集团开展的“最美项目”评选中,经过来自企业、高校的多位专家的评审以及大众网络投票,11个项目脱颖而出,其中7个上海项目不仅有新建场馆,更不乏公园绿地、生态修复岸线等。
兼顾空间美与公共性
坐落在静安平型关路和灵石路的静安区档案馆新馆“小而美”。它不仅是一座档案馆,而且被设计师们称为“城市景窗”。临近街转角的建筑外墙是透明的,身处室内的人们透过玻璃幕墙赏景,和城市产生连接。
“我们在极其紧张的用地条件下,打造了这处复合型城市公共机构,除了档案馆,还要为大宁街道提供社区活动中心。”项目设计师告诉记者,室内还包含剧场、阅览室、书画教室和活动教室等各种多功能用房。
在专家们看来,最美建筑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创意上,还具备优秀的创作理念、影响力。还有两处公共文化建筑也入选“最美项目”,它们分别是上海图书馆东馆和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都兼顾了空间之美、功能性和公共性。
作为全国最大单体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成了城市全新文化地标,是许多人口中“最不像图书馆的图书馆”。它呈倒梯形向下收缩,具有现代雕塑感,外墙由透明和乳白色玻璃构成,周身有树林簇拥,如同一颗落入林间的“玉石”。
在馆内顶层的开放空间,只需透过落地窗,世纪公园的葱郁景色便尽收眼底。室内空间是现代艺术风格,错层贯通的采光中庭使用全环绕木色格栅,原木色为主色调,白、淡灰、黑点缀其间,给人以清透温和的感觉。上图东馆地上有7层,地下有2层,不同楼层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布局设计。如一楼配备少儿区和为残障人士服务的无障碍阅读区,二楼是报刊阅读区和为年长人群设计的乐龄阅读区。
用设计传承文脉
两个“最美项目”展现了上海城市建设的方向,当城市空间接近饱和,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产成为新趋势。
在北外滩贯通和综合改造提升工程中,黄浦江扬子江码头段对外开放,由三栋会议楼组成的“世界会客厅”凭借独特风貌,引来许多游人拍照打卡。和传统会议厅的现代风格不同,“世界会客厅”有着红青相间的清水砖墙,显得古朴厚重,其中两栋会议楼是由百年仓库改造而来。
北外滩在历史上汇聚纱厂和码头,留下许多珍贵建筑遗产。两座码头仓库是在本轮修缮中被重新发现,属于“意外之喜”。经过各方专家评估,仓库被保留下来,根据大型公共文化与会议活动中心的使用需求,进行修复性改造。
如今漫步北外滩,游人们不再只是眺望对岸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抑或是远远感受外滩万国建筑群的海派风光,以“世界会客厅”为核心的北外滩扬子江码头,正呈现历史建筑与城市天际线新旧交织的独特风貌,延续这座城市的文化与记忆。
营造人气绿色空间
无论是身在与江苏交界处的青浦元荡湖岸线,还是地处黄金地段的世博文化公园,无一不成为网红打卡点。
元荡湖岸线位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总长3.1公里,腹地宽度为80到200米。项目设计师介绍,整个岸线工程涉及改建和贯通,水生态修复可达30.5万平方米。在保持现状肌理的基础上“退渔还湿”,对鱼塘进行生态化改造,水下地形重塑,从而构建湖、湾、池、湿地、河等各种水体形态和净化网络。沿湖还增加了一条慢行道路,供市民滨水游憩。同时,结合金泽古镇的“桥乡文化”,新建了3座景观桥梁,还对另一座桥进行改造,增加了复古元素。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占地2平方公里,是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城市公园。2021年底开园的北园占地85公顷,除了增添江南园林“申园”,对世博会保留的四大场馆进行改造利用,设计师还针对园区环境,打造出绿色循环的活水系统,并对建设渣土进行回收再利用,将种植土壤全面换填,极大地改善了植物的种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