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子“甜咸大战”,其实古代人早就给出了答案

2022-06-03 18:25:00 作者:郑楚翘 来源:北京号

端午节,吃粽子,“甜咸之争”在所难免,你支持甜粽还是咸粽?

先别急着battle,让我们穿越回古代,看看古人的选择!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一开始就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做成牛角状,叫做“角黍”。这就是三角粽子的老祖宗了。

还有一种是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叫做“筒粽”。“云南名吃竹筒粽子”也找到根儿了。

当时粽子可不是端午节的吃食,仅仅作为祭祀用品。而且只有一种口味,就是白粽。

屈原投江之后,人们开展大规模祭祀活动,粽子才成为端午节的标配。

到了魏晋时期,粽子开始出现不同的口味。是甜还是咸?

南魏史书记载,粽子里会包进红枣、板栗、蜂蜜。很明显,这是甜粽的做法。

那时候的古人,已经开始研发“奇葩口味”粽子了。

晋朝裴渊《广州记》记载,岭南地区会用无花果做粽子。无花果口味酸甜,这种粽子做出来肯定是甜口的。

到了唐朝,糯米逐渐取代黍米,粽子的口感更加细腻,颜值也大大提升。唐玄宗诗句中提到的“九子粽”,用彩线将九个大小不同粽子扎在一起,寓意“多子多福”,光凭创意就赢了,日本文献都有专门记载“大唐粽子”。

最会享受生活的宋朝人,吃粽子也要花样百出。网红的“冰粽”,宋朝人早就吃上了。诗人杨万里有诗句“三峰冰盘饤角黍”,就是说粽子要冰一冰再吃。吃的时候还要沾上白糖、蜂蜜,这一口有多香,有一大票诗人为之打call:“蜜粽冰团为谁好”(范成大《重午》)、“菰粽蘸蜜彩作丝”(宋.陈造《次韵梁广文重午吊古》)……

果仁蜜饯粽子在宋朝也很流行。《岁时杂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纷纷记载粽子里除了加红枣外,还有松子胡桃……“顶级吃货”苏东坡,甚至还吃过杨梅粽子,并兴奋赋诗:“不独盘中见卢橘,时於粽里得杨梅……”

历史上一直到宋代,甜粽都是粽界主流,咸粽还没啥存在感。

直到明朝,上海华亭文人宋诩、宋公望所著私人笔记《竹屿山房杂部》记载:“粽,用精凿糯米湛洁之,侯微干,摘芦叶煮熟,卷米,中藏蜜糖、豆沙,或猪肉醢料,或肥枣,或去皮核桃、榛、松仁、白砂糖,又转折成角,必紧束坚实,入锅煮熟。”

猪肉入粽总算有了明确的史料支撑,但可以看出当时粽子也是以甜口为主。

不过,到了清朝,咸粽彻底“逆袭”。火腿粽子被进贡入宫,马上就成了“顶流”。袁枚《随园食单》记载,做火腿粽子,要选白糯米,用大箬叶包裹,放进“好火腿一大块”,再封锅闷煨一天一夜。做法这么讲究,这粽子肯定香!

从历史上看,如果非要一争,甜粽的历史记载要多得多,年代也要久远得多。

不过,如今粽子口味这么多,甜粽咸粽早就不是事了,就像人生,“可甜可盐”才是王道!

新黄河记者:郑楚翘 编辑:郑楚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