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翻红” 作品理应成比数据更可靠标准|文艺评论
文/徐语杨
“刘畊宏女孩”余热尚在,“王心凌男孩”又大规模“屠榜”,一场对歌手实力与流量的讨论正展开。
▲ 王心凌霸占热搜
近年来,流量成文娱界财富密码。但随之而来的是,人红歌不红,艺人实力受广泛质疑。此前,某歌手代表作点击量打破吉尼斯纪录,成数字音乐榜单数据第一名。但讽刺的是,据调查,在其粉丝以外,听过这首歌的人寥寥无几。
在“王心凌男孩”中流传着一句经典话术,“我们只是老了,不是死了。”此话虽是调侃之语,却道出事件核心:当年轻一代开始用流量造神时,那些真正靠作品站住脚的艺人,从未过气。
这是王心凌能一举“翻红”的现实逻辑,也是“王心凌男孩”能霸占热搜榜前十的底气所在。一位观众写下评论:原本以为是买的热搜,结果翻了一下王心凌的歌,发现真的居然全都听过,甚至能跟着唱两句。
▲ 王心凌对“翻红”的回应
王心凌现象已然不是个例。两年前,针对一位00后粉丝在论坛提问的“周杰伦明明不红,为什么他的演唱会票还卖那么贵?”“粉丝界”展开了“周杰伦究竟红不红”的大讨论,点燃了无数不会刷数据、投票打榜的“老粉丝”的“熊熊烈火”,一举将周杰伦超话的数据刷过了榜一蔡徐坤。
看似疯狂的刷榜背后,也暗示了大家的真实心理:做数据不难,拿出好作品很难。
“现在的娱乐圈没人了。”当刘畊宏、王心凌等一大批老艺人纷纷翻红之际,有人也在呐喊。诚然,当人们只能将目光投放在曾经,折射出的也是对当下“青黄不接”的隐忧。空有数据而无广泛传播度的东西,在大浪淘沙之后,是否能经得住考验?
粉丝的“圈地自萌”,在自己偶像的粉圈里自娱自乐,固然是你情我愿的消费方式。然而在流量加持下被视为财富密码的艺人们,已然被推往了大众视野。当流量垮塌,何以为继?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些重量的背后,是作品、作品、还是作品。
事实上,王心凌近年来一直活跃在歌坛。只是随着大环境的改变,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一首《爱你》就能号召全民记忆,将她重新送回巅峰,这是一首具有广泛传播度的优质作品在20年后能回馈给歌手的最好礼品。
否则,在数据的空壳下,流量只是短期的市场。未来,失去流量加持的艺人们甚至没有“翻红”的傍身之技。
偶像究竟还需不需要实力?王心凌在舞台上展示的《爱你》显然是她给出的回应。这也是互联网数据时代给出的命题,而我们交回去的答案是,对于优质艺人而言,作品或许才是比数据更可靠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