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立法:“场所码”“数字哨兵”有法治支撑,采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

2022-05-24 15:27:15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朱雯

今天上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40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的决定》。

这是本市在法治层面推进“一网统管”建设向纵深发展。记者注意到,这次立法为推进“场所码”或“数字哨兵”等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措施提供有力法治支撑,同时规定,采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需要。

赋予管理机构派单调度、督办核查的权力

以往的城市治理中,或多或少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想要处置一件事,基层工作人员甚至各个区、各个委办局之间,需要一次次进行电话沟通、当面会谈、现场推进。跨部门的合作与上下级之间的指令分派、请示汇报,往往会影响处置的效率,甚至还会出现“叫不动”、“不配合”的情况。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表示,此次立法进一步明确了“一网统管”的运行体系,并在法治层面赋予城市运行管理机构派单调度、督办核查的权力,有望推动跨部门合作与繁琐的流程成为统一机制下的“自动运转”,努力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

记者了解到,本轮疫情期间,嘉定区城运中心就通过承担指挥保障、技术赋能、调度处置、信息枢纽、辅助决策等综合平台功能,发挥“一网统管”平台作用,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助力疫情防控。

疫情以来,该区围绕核酸筛查、集贸商超、隔离酒店、方舱医院、封控区域、拔点清面等点位,编排了900余组视频监控编组,辅助叠加鹰眼、智能监控、无人机、移动布控球、移动单兵等手段扩大覆盖面。“如此一来,可以更好地为区委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掌握一线实情、高效调度指挥、实时分析研判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支撑。”区城运中心指挥中心主任丁世强说。

《决定》还明确要求将“一网统管”和数字治理的理念融合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明确要求市、区部门要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整合、归并业务系统,加强数据共享,减少重复派单和报送信息,为基层减负增能;明确要求公安、市场监管、房屋管理、民政、卫生健康、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依法向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提供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数据,赋能基层治理。

规范推进疫情防控相关应用场景

位于奉贤区南桥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民们正通过数字哨兵的核验有序进入,只要打开随申码“扫一扫”,或者拿出身份证、医保卡扫一扫,同时朝着屏幕进行人脸识别。不到两秒钟,屏幕上就会显示出个人的健康信息,包括体温、健康码、行程卡、接种情况、核酸报告等一目了然。

数字化技术,正在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赋能。根据市疫情防控要求,本市正在全面部署推进“场所码”“数字哨兵”的配置,覆盖沿街商铺、药店、商超、医疗机构等重点场所,加速构建全区数字防疫网络,助力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

“当前本市疫情防控进入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阶段,有必要通过地方立法为规范推进‘场所码’或‘数字哨兵’等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措施提供有力法治支撑。”阎锐表示,考虑到“一网统管”决定是本市推进城市治理数字化的综合性决定,而依托大数据赋能疫情防控是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运用和拓展,也属于该决定的立法范畴。

此次立法发挥治理数字化功能,规范推进疫情防控相关应用场景。决定强化了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措施相关主体的法定职责和义务,即政府相关部门法定责任、场所管理者或者经营者的法定义务、公民个人的法定义务。

记者注意到,决定还明确了信息核验中采集、处理个人疫情防控信息的相关规范,即要遵守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需要。决定授权市人民政府制定个人疫情防控信息核验措施具体办法。

鼓励社会参与,拓展参与渠道和方式

超大城市是个巨系统、生命体,城市治理不仅需要“科技之智”与“规则之治”,也需要结合“人民之力”。事实上,许多上海市民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城市的治理。例如,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除了依靠全市上亿个智能传感器数据,也离不开12345热线、“随申拍”等市民广泛参与的渠道,这些数据从后台汇聚到数字体征中,形成了强大的发现和处置机制。

记者注意到,《决定》明确鼓励社会参与,拓展参与渠道和方式,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和数据信息保护,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安全审查、日常监控、应急处置等机制,严格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

另外,此次立法支持浦东新区在“一网统管”建设工作机制和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支持本市充分发挥“一网统管”在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治理中的作用。此外,《决定》对加强“一网统管”建设法治保障与人大监督也作了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