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离开一年了!上海出品的科教电影五六十年前就记录下他们的身影
2022年5月22日,是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
他们,一个是“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个,则是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主导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手术室和病人的病床前。
上海科影厂曾拍过多部科教片,对袁隆平、吴孟超的科研成就进行了记录,并以“科教电影”的形式向全国人民广泛传播。让我们在这些老电影中,缅怀两位院士的风采。
历史影像中的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出现在上科影厂的镜头里,最早可以追溯到1977年的《杂交水稻结硕果》。
《杂交水稻结硕果》片长26分钟,拍摄时文革刚刚结束,拍摄风格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该片讲述了袁隆平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人员寻找雄性不育株的经过。虽然在关键画面上都展示了袁隆平的形象,但解说词并没有提及袁隆平。
该片记录了科研人员在海南寻找野生稻雄性不育株的珍贵画面。影片提到杂交水稻普遍显示出增产的趋势,“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大丰富了育种科学理论和实践,彻底打破了水稻杂交无优势、三系难配套的旧理论”。
《杂交水稻结硕果》中的袁隆平
《杂交水稻结硕果》科研人员在海南寻找野生稻雄性不育
《杂交水稻结硕果》中的微距摄影
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教片的拍摄力度大大增加。1981年6月6日,国家科委、农委在北京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授予袁隆平等人特等发明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3年,上海科影厂新拍科教片《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全片30分钟,由袁隆平亲自担任科学顾问。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安江农业学校、山西省农科院、湖南省桂东县农科所协助拍摄。
该片开头介绍了杂交水稻推广取得的成就:从1976至1982年6年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到4亿1千多万亩,平均每亩比常规稻增长100斤以上,6年共增产稻谷400多亿斤。1982年,全国各地种植杂交水稻总面积达到8400多万亩,增产稻谷110亿斤,约占当年全国水稻增产总数的44%。并且,我国的杂交水稻推广到了18个国家。
《杂交水稻》袁隆平为国外访问者讲解杂交水稻
该片的架构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是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让大家对杂交水稻产生兴趣与好奇心,引出袁隆平正在进行科研攻关,解决水稻杂交试验问题。第二就是形象系统地揭示了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这也是能否成功吸引观众继续观看的关键所在,编导采用了插图式的动画,配以文字旁白说明,阐释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杂交水稻》通过动画讲解水稻进化史
影片的一个特色是活用拟人的手法,比如,在介绍不育系的原理时,用分子形状的小人比喻细胞质与细胞核。
《杂交水稻》中的拟人动画
随着杂交水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上海科影厂于1991年新拍科教片《两系法杂交水稻》,片长29分钟,科学顾问还是袁老亲自担任。该片主要记录了袁隆平团队如何在三系法基础上突破、培育出两系法杂交水稻,让杂交水稻登上了新的台阶,降低了种子成本。
《两系法杂交水稻》中袁隆平为考察人员讲解杂交水稻
片子介绍到,当时国内选育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在同样的栽培条件下,比同熟的三系法杂交水稻增产10%左右,比普通水稻增产30%左右。
观看该片也可以看到,与1977年拍摄时的情况相比,经过十几年发展,杂交水稻科研人员的科研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这为杂交水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助力。
历史影像中的吴孟超
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代表团访华时,有位医学专家傲慢地说:中国的肝脏外科要达到日本的水平,起码要二三十年!此事激起吴孟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成他坚定“向肝脏外科进军”的决心。他向所在医院的党委写了一份向肝脏外科进军、成立肝脏外科攻关小组的报告。医院批准成立由吴孟超、张晓华、胡宏楷组成的“三人攻关小组”,由吴孟超担任组长。
对于吴孟超团队以科研统领临床的一系列工作,著名肝脏病学家叶维法教授曾评论:“在这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进行了肝脏解剖,肝切除后代谢改变、中肝叶切除等研究工作,使我国肝脏外科水平大大提高,广泛切除的手术也在我国较广泛地开展。”
1964年,为了普及预防肝脏各种疾患的科学知识,让更多的受众能直观、形象地了解,同时向国外宣传我国肝胆医学的成就,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决定根据吴孟超团队的事迹,拍摄科教片《向肝脏外科进军》的彩色宽银幕故事性纪录片,全片长46分钟。
这是一部有开创性的纪实性科教电影。解说由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担任,拍摄所用的是当时最好的彩色进口电影胶片。导演郑小秋的意图,是通过有情节的故事来普及医学知识,而不想拍成一部枯燥乏味、一般观众看不懂也不一定有兴趣的纯技术科普影片。
正在做手术的吴孟超
上世纪60年代的长海医院
肝脏外科三人攻关小组正在研讨
这部片子没有采用通常纪录片的现场实录加幻灯解说的方式,而是事先写好一个脚本,请三人小组成员吴孟超、张晓华、胡宏楷担任电影中的主角,在尊重技术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真实性与可看性。这部纪录片前后拍摄了大半年的时间,后期制作也相当费工夫。
《向肝脏外科进军》中通过动画演绎肝脏血液流通
还有个小插曲是,1965年该片准备公映的时候,赶上部队取消军衔制,原来拍摄的有肩章、领章等军衔标志的服饰与当时规定不一致,必须换成不分官阶、笼统的“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旗帜挂两边”的服饰,这样影片就不得不重新拍摄不少镜头以作相应的替换。
对于平常分秒必争的吴孟超三人组,与郑小秋合作拍摄《向肝脏外科进军》,倒并不浪费时间,而是很大程度上帮助三位大夫静下心来,仔细梳理回顾了几年来在科学实验与基础理论、临床理论上走过的道路,为后面取得更新的成就打下了基础。此外,日本医学专家讽刺中国肝脏外科不行的情节,也在片中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这部优秀的科教片,记录了吴孟超和他的团队连连突破肝脏外科的“禁区“,开创了我国外科手术方面许多奇迹的故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记录。
科教电影区别于其它电影的特性是科学性和准确性,它们记录下的袁隆平、吴孟超院士的身影,显得格外真实,在后人看来更是弥足珍贵的资料。在这些过去的故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袁隆平和吴孟超院士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追求,坚持不懈、努力攀登科研高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