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默默无闻,却英勇非凡:共燃“星星之火”,共绘“同心圆”

2022-05-17 22:07:11 来源:上海杨浦 选稿:潘子慧

封控管理的日子里,生活难免存在诸多不便。但事物总有两面性,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普通居民的挺身而出、陌生人之间的友好关照、邻里关系的重塑……社区中,志愿者穿梭忙碌的身影,组成了这些微小而温暖的片段,仿佛疫情中的“星星之火”,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他们默默无闻,却英勇非凡,在前沿阵地共绘防疫“同心圆”,让我们坚信,披荆斩棘之后,终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社区里有位“全能军师”——助力打通“最后一百米”,拉近心的距离

“今天开的团都报备过了吗”“这个团的报备信息填写不完整,再让团长完善一下”“最近牛奶团不多,可以考虑放进‘一周安排’”……在长白新村街道安图新村居民区,防控工作队队长陈晓莺被称为“保供军团的全能军师”。

“我是党员,就应该站出来。”面对疫情期间物资短缺、团购渠道优劣难分等问题,向居委会报备后,陈晓莺组织大家商讨制定了《社区团购公约》,并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开发微信小程序,建立了居民区第一个“团购报备制度”,并成立团购审核小组、信息小组,保障团购物资的安全性以及价格的合理性。

眼下,小区的“团长”们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快速填写开团相关信息,提交审核;审核小组对物资来源、价格等进行筛选把关;审核通过后,由信息小组及时在社区群发布。“整个团购流程清晰、透明,才能让居民买得更放心、更安心。”陈晓莺说。

随着周边超市卖场的陆续复工,陈晓莺还积极协助居委会对接,及时汇总居民物资的需求清单,点对点进行统一采购,为进一步打通保供“最后一公里”提供助力。

物资的“最后一公里”有了着落,那么“最后一百米”该如何解决呢?“在参与志愿服务之初,我发现,光是100罐奶粉,就要从下午3点一直配送到凌晨1点,志愿者们疲惫不堪,而居民们因为没有及时拿到物资产生了质疑与不满。”陈晓莺说。

于是,在居委会的帮助下,陈晓莺积极动员居民区的党员和青年行动起来,组建了一支70人规模的“骑兵团”,并利用在物流科技公司积累的工作经验,科学规划配送路线,建立了一套物资追踪、登记、摆放的相关流程和标准。“每件货物一到小区就会被放置到事先划分好的片区和楼栋对应的货架,所有货物按楼号摆放。为确保‘不丢件’,‘骑兵团’派送员会盯户到人,货物送到每栋楼下后,待所有居民领取完成派送员才会离开。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则享受‘VIP服务’,对他们的物资进行全流程跟踪,直到送达老人手中为止。”陈晓莺告诉记者,小区配送效率大大提升,从一开始每天不到100件增至现在的600件,且做到了配送及时、准确无差错。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骑兵团”的“战斗力”,陈晓莺将派送员分为五人一组,每天三个班次,“做三休一”,让每一位派送员都能在完成配送量的同时得到充分休息。

“在大家的努力下,居民们对我们的工作非常认可,每送一次都会收到一声感谢。”陈晓莺说,“打通‘最后一百米’或许依靠一些技术、增加一些人力就可以,但拉近心的距离,获得大家的支持和理解,就需要以真情换取居民的信任,这份信任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陈晓莺所住楼栋有一位96岁的独居老人,她不仅为老人提供物资“代购”及配送服务,还“承包”了配药工作。考虑到小区长者居多,陈晓莺还发动在职党员认领“银发一族”进行“点对点”专人服务,努力实现保障服务无死角、无遗漏、全覆盖……

居民区哪里有急难愁盼,哪里就有陈晓莺的身影,“我想要的很简单,就是社区有序,居民安心。”

“社区小管家”制作“需求备忘录”——不知道加了多少群和多少个微信好友

“哪位邻居有多的生姜”“家里老人的药快没了”……4月初,住在武川路222弄的志愿者李桂香就终日穿梭于小区,为居民大大小小的诉求奔波。她的微信里新加了上百名好友,成为小区20栋楼、五百户居民的“小管家”。

李桂香做楼组长有七八年的时间了,疫情发生初期,她就主动报名成为社区志愿者。小区进入封控管理后,因为居民足不出户,志愿者的工作量与日俱增。既要协助核酸检测、分发抗原试剂,又要负责派送快递、消杀物资、配送药品、分拣垃圾等工作。“那段时间,我基本都是早上四五点起床,因为要穿‘大白’,也不敢多吃饭多喝水。”李桂香说。

有人家里缺生活物资,她就把自己家里多出来的送过去;有的居民去了方舱,家里的小狗需要照顾,她就定时过去看看,放点粮食放点水;还有的居民心理压力大私聊她,她也耐心开导……李桂香每晚都会在群里搜集居民需求,一一记录,制成“需求备忘录”,第二天再挨家挨户想办法解决。

有老人缺鸡蛋、缺肉,又不会用智能手机买菜,发来求助,李桂香就代为团购并送货上门。她还自掏腰包,买了十几箱面条捐赠给小区里有需要的人。

“我们小区老人比较多,我经常做信息登记,对居民的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他们有需求,我能帮就帮。”这段时间,李桂香已经不知道加了多少群和多少个微信好友。可以想象,从早到晚,李桂香很少有空闲的时间,“有时,回到家坐下来就能睡着。”她坦言。

“最近,小区的增援力量越来越多,各项事务也越来越有头绪。我会坚持服务居民,直到‘清零’的那一天。”李桂香说。

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却记住了代号“107”——配送物资“比上班还准时”,“消杀小胖”减重15斤

6个人,既是同事、同住人,又同为志愿者。邻居们叫不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却记住了他们所住的门牌号“107”,“107”也是同济西苑这支6人志愿者小分队的“代号”。

小区进入封控管理后,“107”得知大量邻居是老年人时,“年轻力壮”的他们就决定一起成为社区志愿者,成立一支小分队,就叫“107志愿服务队”。“107”分工明确,45岁的厉兆营年纪最长,负责协调安排,徐凯负责团购,孙晓宇负责消杀,姜修伟、汪凯、余勇负责运输。

从组织居民下楼做核酸检测,到生活物资分发配送、照顾孤寡老人……“107”一样都没“错过”。封控管理要求“足不出户”,为了最大程度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志愿者被分成两部分。“107”负责把货物从小区门口搬到楼下,做完两次消杀后再由楼内其他志愿者错时配送到户。无论是深夜到达的生活物资,还是临时应急配送的药品,他们都毫无怨言、及时配送到位。“比上班还准时、还及时。”“107”调侃道。

楼内消杀也是“107”的工作内容之一。快递物资、楼道、电梯、公共区域的桌椅板凳……“00后”孙晓宇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坚持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防疫消杀,这段时间下来,这个200多斤的“小胖子”体重掉了15斤……

时间一长,“107”赢得了邻居们的一致认可,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楼内气氛也非常融洽。

“只要说个名字我就能报门牌”——志愿者工作几乎参与了个遍

在黄兴绿园小区,经常活跃在一线、奔波在现场的志愿者第一小组组长韩厚正属于“红人”。

韩厚正今年39岁,本轮疫情发生没多久,他就毫不犹豫地报名做了志愿者。

黄兴绿园小区进入封控管理后,居委会将61栋居民楼划分成6个小组,韩厚正担任1-9号楼的志愿者第一小组组长,负责统筹协调约50名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并做好岗前培训。

“走马上任”后,韩厚正在群内@所有志愿者,提醒大家在“上海志愿者”完成实名注册。此后,他还成了居委会和志愿者之间的“联络员”,负责传达各种小区事务。

“志愿者要承担的工作繁杂、琐碎,从分发抗原试剂、搬运物资,到维护核酸检测现场秩序、与各楼组长对接取货等,我几乎参与了个遍。”韩厚正告诉记者。

此外,他与其他小组长一起向居委会建议,建立数个工作专项组。4月11日起,医疗保障组、快递运输组等多个专项组成立了,各项工作趋于规划化、流程化,全方位保障社区抗疫工作平稳运行。

疫情期间,韩厚正的妻子卢翠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与韩厚正不同的是,她主要负责所在楼栋的志愿者服务,比如楼内物资发放、团购信息收集等,这些相当考验邻里之间的熟悉程度,对一向与邻居只是点头之交的卢翠来说,是个难题。然而,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深入,韩厚正夫妻俩与其他小组、居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以前,我们小区连个较大规模的居民微信群也没有,楼上楼下住的是谁,我们也搞不清。”韩厚正笑着说,“现在是天天要群里互相@,时不时还要送货上门,只要说个名字我就能报门牌。”

邻里“亲密度”的提升,使得小区事务的推进也更为顺利。前不久,听说隔壁楼有位“Tony老师”,韩厚正的邻居们提出,“满头乱发”需要修剪,想请“Tony老师”帮忙理个发。大家一商量,一拍即合,卢翠出马请来了“Tony老师”,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基础上,为大家的发型进行了“更新”。

在上海同豪土木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担任副总裁的韩厚正,还鼓励居家办公的员工们“就地”加入志愿者队伍,积极为社区防疫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