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匀:如何抓住预制菜行业需求爆发“风口”

2022-04-27 15:44:00 作者:黄一匀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4月27日电 题:如何抓住预制菜行业需求爆发“风口”

作者 黄一匀 莱坊广州分公司总经理

从2021年开始,中国预制菜投融资开始进入高峰期,多个品牌先后完成了百万元级别以上融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预计保持20%以上增速,并有望在2023年突破5000亿元。

预制菜站上“风口”,受到资本热捧。广州作为中国城市中的“美食天堂”,这条千亿级赛道上也是热闹非凡。

预制菜比拼的是什么?

目前,市面上的预制菜企业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其一,专注B(企业)端提供服务的企业。这类企业依托于产品研发生产、冷链物流、餐饮管理等多方面的强劲实力,在持续赋能B端餐饮企业同时,以零售渠道或直销模式展开在C端市场的扩张。如国联水产、龙大美食等。

其二,传统餐饮企业。基于线下餐厅的菜品推出的预制菜,在新零售大背景下,预制菜也成为企业由到店服务向到家服务拓展的重要突破口。如海底捞、广州酒家、同庆楼等。

其三,生鲜零售电商。借助自身的渠道优势,生鲜零售电商们不仅能够发展自主预制菜品牌,同时也成为其它预制菜品牌重要的销售渠道。如叮咚买菜、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等。

其四,新锐预制菜品牌。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布局,服务于家庭餐桌的一日三餐,在预制菜赛道迅速逆袭。如品珍科技、味知香、珍味小梅园等。

目前,多方势力在市场中激烈角力,要在预制菜赛道拔得头筹,深耕多元渠道与强大的供应链缺一不可。

一方面,良好畅通的渠道是预制菜相关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2020年疫情暴发后,预制菜开始大举进入C端市场。经过两年的高速发展,预制菜在销售渠道上已经基本完成了食品销售渠道的全面覆盖,如商超、便利店、餐饮、电商平台、专业外卖平台、社区团购、一般流通等。根据已有海外市场经验,商超、便利店是C端预制菜传统的销售渠道,但显而易见的是,强劲的线上渠道为预制菜带来了大量销售额。

另一方面,强大的供应链能力确保了企业具备成本优势。以往预制菜行业中,物流末端直接接入餐厅后厨。但如今,往往通向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才是决定运输优势的重点。因为预制菜的配送基本通过冷链进行,冷链设施建设决定了产品的配送范围及质量稳定。受限于冷冻保存技术,生鲜这类食材在长时间运输、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变质、腐败等问题,从而导致更高损耗率和配送成本。就现阶段而言,冷链物流上的发展差异,能够让同品类、不同品牌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目前,预制菜最后一公里仍依赖于传统电商物流行业的生鲜链条。但这种情况有望在资本助力下得到改善。2022年4月19日,即便在当下资本市场并不太活跃的情况下,专注于预制菜供应链整合的冻品码头仍然获得银河系创投天使轮数千万人民币的巨额融资,用以进行冷链仓配和数字化运营市场。

广州推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助力发展

日前,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这成为全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措施》指出,广东力争在3年内建成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的预制菜全产业链研发平台。同时,力争五年内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要培育一批涵盖生产、冷链、仓储、流通、营销、进出口以及装备生产等环节的预制菜示范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作用,引导预制菜中小企业成为“专精特新”企业。

政策涵盖了从研发平台建设、监管体系构建,到企业培育,人才培养,再到冷链物流建设,几乎涵盖了预制菜的所有方面。具体来看,预制菜十条措施包括:建设预制菜联合研发平台、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体系、壮大预制菜产业集群、培育预制菜示范企业、培养预制菜产业人才、推动预制菜仓储冷链物流建设、拓宽预制菜品牌营销渠道、推动预制菜走向国际市场等。

生鲜供应链优势尽显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在交通条件、物流规模、市场主体成熟度等方面都具备建设国际物流中心的良好基础。目前,广州冷藏库建设规模以每年约20%的速度增长,冷库容量位居全国前五,大小冷库超过 1200 座,冷藏车保有量超过5000台,冷链物流的销售额也在逐年增加。

8月份,广州还将举办“广州国际生鲜供应链及冷链技术装备展览会”,全面聚焦农场基地、冷链物流技术、冷链运输装备等上下游全环节生态产业链,致力于全面打通相关业态闭环。

目前,广州已经涌现出几十家规模较大的预制菜企业。在餐饮连锁化发展趋势之下,不仅是餐饮企业急需降本增效,而随着团餐规模逐渐扩大、疫情下的“懒宅经济”等多方因素,正共同推动预制菜行业需求爆发。(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李惠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