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个滨江方舱交付!杨浦有一支“方舱穿插连”,每24小时改造一个方舱
4月15日凌晨,风雨中的杨浦滨江片区,拥有3000个床位的“互联宝地方舱”顺利完成交付。这是一栋由双子办公楼改建而成的集中隔离点,现场改造条件非常复杂,建设团队一边设计一边施工,要赶在医疗队和患者进入之前完工,留给他们的只有24小时。
杨浦滨江方舱建设团队,由来自杨浦滨江公司的核心成员组成。他们就像一支“穿插连”,完成一个点位,迅速赶到下一个点位。目前团队已建成毛麻仓库、明华糖仓、铁狮门、申阳滨江和互联宝地5个方舱,共容纳近9000个床位。
杨浦滨江“方舱穿插连”在方舱完成交付后的合影。
方舱是怎么建成的?
每个方舱的建设,从踩点、设计、施工到交付,往往只有一天时间。
4月8日早上8时,杨浦滨江公司副总经理牟俊楠接到指令,要将东方渔人码头附近的上海中企滨江智慧广场大楼(申阳滨江)辟为一处新的集中隔离点。15分钟后,他和团队到达现场踩点,杨浦滨江办、防控办、卫健委、建管委等部门负责人参与踏勘并确定选址。
申阳滨江“江景方舱”所在地。
挂职滨江公司规划土地部总经理的韩亚芳是团队里一名专业女干部,负责设计工作的她正在与负责方舱运营的杨浦中心医院医疗队对接细节,根据医疗队提出的需求和操作流程来设计各个空间布局和动线。
“医护人员从方舱出来后要依次经过三个区域,在‘一脱区’脱掉最外层的防护服,需要配置镜子、消毒灯、医疗废弃桶;‘二脱区’进行细致清洁,要有洗手和换上清洁口罩的设施;最后经过淋浴区后出舱。”设计好的动线中,货梯作为医护人员通道,6台客厅是病人通道,而“一脱”、“二脱”等区域均设在一楼空间,防止交叉感染。
韩亚芳在与医疗队、施工人员沟通细节。
中午,韩亚芳开始画设计草图,规划出内外空间结构和医护人员动线。同一时间,物资组的同事在电话上紧张地联系多个供应商采购物资,施工队同步进入现场开始准备工作。
下午2时,设计图交到了负责建设工作的滨江公司旗下城开公司总经理李继手上。他和医疗队负责人一起拿着设计好的图纸在现场核实每个细节,找出是否有漏洞或考虑不周的地方。
下午3时,工程队进场施工。“方舱建设采用了集装箱吊装的模式,把预制好的成品集装箱运到现场,接通水电,再将配好的消杀设备放进去。”李继说,这种模式最高效,但对施工的要求非常精确,“集装箱和物资运到现场后,从卸货、搬运到安装,每一个环节所需时间都测算好,各个工种精准配合。”
李继在建设现场。
建设施工从下午开始持续了16个小时,通宵达旦。“杨浦区大部分工地的建筑工人都参与了援建方舱。我们对所有工地进行了梳理,轮流排班,不能让工人疲劳作战。”李继说。
4月9日早上8时,现场全部准备就绪,10时,2000多个隔离床位的“江景方舱”正式交付,医疗队员在现场验收后惊喜地说:“此前磨合时困难重重,没想到所有问题都完美解决了。”
铁狮门方舱建设现场,采用成品集装箱吊装模式。
“江景方舱”与“阳光二脱区”
近日,网上很多人转发申阳滨江方舱的照片。这是一间看得见风景的病房,从落地窗看出去,能看到近在咫尺的渔人码头建筑和对岸的陆家嘴天际线。患者把这里称为“江景方舱”。
申阳滨江“江景方舱”内部。
“申阳滨江大厦位于杨浦临江一线,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楼宇,整栋都是落地幕墙,正好能看得到黄浦江的江景。”牟俊楠说,杨浦滨江沿线的每个方舱项目,都经过了因地制宜的设计,根据不同空间的特点而风格各异。
“江景方舱”窗外可看到黄浦江天际线。
“团队第一个改造的是明华糖仓,这是一栋2层的老建筑,规模较小,只有200个床位。第二个是4层的毛麻仓库,这个选址的特点是背后腹地比较大,有广阔的露天区域可用作医护人员的工作区,以及保安保洁的配套工作区。”牟俊楠说,团队还利用户外空间安装了60吨的污水处理装置。
毛麻仓库方舱。
明华糖仓方舱内部。
申阳滨江和铁狮门的情况又与前两者不一样,它们原先分别是23层和16层的办公楼宇,体量达到2000和3000个床位。“对老厂房、仓库进行改建时,工人们垂直通行不多,而在商务楼里,每层要建设200个床位,施工材料的垂直运输需求量很大,要经过细心安排。比如在申阳滨江有6部电梯,根据一部电梯对应几个楼层,倒推出几个作业面同时施工。”
改造方舱受楼宇的现场环境限制,往往需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位于民府路的铁狮门大楼,由于现场是幕墙结构,无法把成品集装箱吊装到室内。团队利用城市道路和幕墙中间的长条空间,临时搭了一个“阳光二脱区”。护士进入二脱区进行消杀时,阳光能从顶棚照进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给医护人员们一点关怀。”
铁狮门“阳光二脱区”内景。
铁狮门“阳光二脱区”外景。
每天只睡3小时跟疫情赛跑
4月初接到方舱建设后,杨浦滨江公司党委就闻令而动,及时成立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组建了一支由工程建设组、现场保障组、对外协调组、后勤保障组“四位一体”的方舱“穿插连”。在空间载体保障上,“穿插连”也得到了美国铁狮门集团、宝钢集团、中华企业等上市公司的支持。
虽然建筑工人轮流上岗,但核心团队却是连续作战,建设组一直在现场,对外协调组一刻不停地对接物资供应商,后勤组负责团队消杀和保障……“我们这支队伍不能有一个人感染,否则整个方舱建设就会停滞。”负责后勤物资供应的滨江公司旗下城运公司负责人周莉说。
“这段时间,我们都睡在杨树浦路2086号的滨江公司办公室,通宵达旦地工作。”和大多数人一样,李继是凌晨接到任务从家里出来,此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不想停下来,哪怕再累也不愿意停。方舱早一日交付,就能收治更多患者,能够满足的医疗需求做全,也是为医护人员增加屏障。”
至今,方舱“穿插连”已连续工作了十多天,每天平均只睡3个小时。“唯一的休息时间是在一个方舱交付后,可以稍微放松下来,在现场找个角落靠一靠,眯一会儿。”牟俊楠说,现场队伍可以短暂休息,但方案设计和采购团队又要立即开始忙下一个项目。
在方舱建设现场,团队在棉被存放区就地吃饭。
在互联宝地方舱挑灯夜战。
在建设每一个项目过程中,团队成员都在不断改进细节,让方舱的设施更加人性化。“比如此前有患者提出我们采购的饮水机太矮,需要弯着腰接水,后来我们采用了立式的饮水机。”牟俊楠说。
一般方舱里用的都是平板床,患者白天只能靠在隔板上休息,后来团队改用了可折叠式的行军床,白天可以将病床三分之一部分折起来,变成靠椅。“我们还与电信公司对接,让方舱实现WiFi全覆盖,患者在隔离期间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外界的信息,享受网上娱乐活动。”
铁狮门方舱的可折叠式病床。
“我们现在就是要跟疫情赛跑。”牟俊楠还记得毛麻仓库方舱交付的那天凌晨,施工团队在外围清洁区的集装箱里还剩下最后一点接电工作未完成,但转运病人的大巴已经到了。“不能让病人等着。”医疗队长带领队员们迅速穿好防护服马上就要进去,队长说:“你们走吧,病人马上就要入院了。”
当时在场的人都默不作声,不少人流下泪来。“我当时觉得,哪怕我们多快一秒,医护人员就能从容一点。”牟俊楠说,“在这场疫情中,作为滨江建设者,施工现场就是我们的战场,无论面对多大困难,我们都希望尽每一分力,不断提高方舱的建设效率,完善每一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