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近两年后中欧高峰会晤,俄乌危机将成中欧关系“决定性时刻”?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春季外交”繁花似锦,从中国外长南亚行,到召开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再到接待东盟四国外长,令人目不暇接。周五,中国外交指针又将指向“欧洲时刻”。
4月1日,第二十三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进行“云会晤”。
这是跳过一年“空窗期”后,双方重新接续2020年上一次的最高层级对话。
外界认为,历经一年的紧张和波折后,中欧试图重回关系发展的正常轨道。同时,在俄乌冲突带来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两大和平力量,中欧之间需要沟通协调,推动停火止战。
正如中方所言,中国和欧盟应加强战略沟通,增进互信,凝聚共识,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对话合作,推动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为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重新对话
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是中欧最高级别的政治对话机制,也是中欧进行战略沟通的高层平台,为深化中欧关系、推动对话合作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
在2020年6月第二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之后,由于中欧关系在2021年遭遇多事之秋,去年,这一年度高层对话罕见中断。
回顾过去一年,中欧关系可谓频遭逆风。比如双方针锋相对,互相制裁:3月,欧盟就所谓新疆人权问题对中国实施制裁,这是欧盟数十年来首次制裁中国。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对欧方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欧方冻结中欧投资协定:5月,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冻结有关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以此报复中方制裁欧盟有关机构和人员;立陶宛破坏一中原则:11月,立陶宛不顾中国严正交涉,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中国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如今,时隔近两年,中欧为何决定在这一时刻举行领导人会晤?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解读其时机和背景。
一则,去年,由于新冠疫情持续,以及双方关系趋紧,高层会晤时机并不合适。现在开启对话,表明双方愿意重返这一有成效的对话和交流机制,也说明中欧关系合作对话的主流精神得到延续。
二则,自上次中欧领导人会晤以来,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比如俄乌冲突爆发,双方需要就当前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寻求更多共识。
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叶江表示,从氛围来说,当前比去年有所改善,为中欧高层会晤创造了条件。
去年,中欧关系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可以说跌入低谷。今年出现一些缓和迹象,比如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先前宣布这次高层会晤时称希望缓和双方日益加剧的紧张关系,并提到中欧投资协定需要在最高政治层面解决,显示欧盟态度逐步松动,中国对此也作出较积极的回应。即使现在欧盟的精力被俄乌冲突牵制,但是中欧在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危机方面具有共识。
而且,高层对话机制停顿一年后,就双边关系发展、地区与国际局势热点,双方也有磋商与交流的需要。
此前,双方已多次互动,为此次高层会晤预热。比如本月初,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同欧盟对外行动署秘书长萨尼诺视频会晤。3月29日,就在中欧领导人会晤的三天前,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举行视频会见。
战略指引
“分别”一年后再聚首,中欧高层将谈些什么?
从双方前期吹风来看,周五的高峰会晤预计将聚焦以下议题:
第一,中欧关系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经历一年的波折后,这次领导人会晤将为双方关系发展提供战略指引,有助于把受损的关系拉回正轨。
叶江表示,周五的高峰会晤预计将为中欧关系下一阶段发展作出战略引领,相信双方会求同存异,寻求战略共识,推动中欧继续向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发展。
正如王毅同博雷利视频会晤时指出的,双方要筹备好下阶段高层交往,为双方合作提供战略指引,向世界释放积极信号。
崔洪建认为,双方会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尽快推动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经贸等各领域交流、合作回到正轨;二是推进新设立的环境与气候、数字领域两个高层对话机制发展,进一步在绿色、数字转型等新的增长点上发力。
第二,讨论俄乌冲突。
从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至今,冲突已持续一个多月。
外界高度关注,作为世界体系的两大力量,中欧此次高层会谈能否为停火止战带来希望。
崔洪建预计,双方领导人将在一些领域探讨合作,包括人道主义救助、避免冲突和制裁对世界经济及相关产业产生影响,这是中欧双方共同的责任。
从欧洲理事会发布的声明看,欧盟将乌克兰危机列为会谈重点议程。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周三援引了解此次会晤的欧盟消息人士的话说,欧盟将通过此次会晤要求中国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不去支援俄罗斯。还有欧盟官员称,此次会晤是“欧中关系的决定性时刻”。
针对欧洲方面的一些想法和言论,崔洪建认为,如果欧方把中国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和立场与中欧关系未来挂钩,那样既不理智,也不合理,更不利于中欧之间互信与合作。中欧关系首先讨论的是双边合作,双方如何相处不应该视对方立场而定。中国的对外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如何发挥影响力有自己的原则和方式,不会像部分欧洲人所想的那样追随某些国家去做某些事情。
“欧洲应该认清形势,不要被美国带节奏。当务之急,中欧应该设法寻找更多应对冲突影响的共识,尽快通过合作实现停火止战。”
叶江认为,中方已多次阐明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周五会晤料将继续重申。对于乌克兰危机,中欧并非没有共识,比如强调尊重联合国宪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如果双方兼顾原则与灵活性,相向而行,相信可以在俄乌冲突问题上达成相对接近的共同立场。
第三,经贸关系。
“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稳定之锚,尽管俄乌冲突备受关注,但是中欧投资协定仍然会是会晤议程的重要环节。”叶江说。中欧投资协定已完成谈判,但是被欧洲议会搁置。接下来如何打破僵局,推动协定最终获得批准生效,相信双方会通过此次会晤进行沟通。
此外,据欧盟方面介绍,即将举行的领导人会晤议程广泛,除了乌克兰危机这一重点议题外,还将包括经贸、气候变化、全球复苏、生物多样性和地区问题等。
十字路口?
有观点认为,俄乌冲突是冷战后最接近核对抗的一次军事冲突,可能将深刻改变世界格局。
冲突外溢影响已然显现。欧洲已如惊弓之鸟,一些过去趋于中立的国家有意向北约靠拢,德国更是抛弃二战后秉持数十年的低调军事政策,开始加大国防支出,向乌克兰输送武器,被视为历史性转折。
而中欧关系也被认为可能受到波及,甚至还有更严峻的论断:乌克兰危机使中欧关系走到十字路口,面临新的“决定性时刻”。
俄乌冲突会如何进一步塑造欧盟对华政策?又会将中欧关系推向何方?
对此,崔洪建认为,在俄乌冲突前,欧盟对华政策已经有所变化。比如将中国定义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未来需要观察俄乌冲突会否使欧洲对中欧关系形成错误认识,进而加速这种变化,并突出“对手”的定位。特别是接受美国的说法:俄罗斯是眼前的威胁,中国是未来的挑战。“中欧关系前景将取决于欧洲如何认识自身和中国。”
叶江对中欧关系走向持谨慎乐观态度。“在艰难时刻,中欧能决定举行高峰会晤,说明双方迎难而上,从战略高度出发,采取灵活性姿态,希望能寻求共同点。如果会晤能达成一些共识,这次高峰会谈或将成为中欧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此外,叶江还补充道,俄乌冲突不意味着将打破中美欧大三角的平衡。俄乌冲突客观上拉近了美欧,但是中欧协调能将大三角推向平衡。中欧领导人会晤就是推动中美欧大三角向平衡方向发展的一个积极势头。
“如果中欧在处理双方关系上能兼顾原则与灵活,并保持中美欧大三角平衡,就能为当前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也能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中欧举行高峰会晤说明双方都在朝这一方向努力,这给外界传递出希望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