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座能感知冷热的全球最大单体图书馆,背后是这个支撑

2022-03-11 05:56:01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周玮

刚刚落成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是一座文化场馆,更是一座科技场馆。大到图书分拣,小到温湿光亮,上图东馆可以自行感知和调整,还能预判设备故障,对客流过多、违规行为进行提示。

什么是建筑工业互联网平台?许多人对它还很陌生,作为一个典型应用场景,上图东馆直观展现了这一平台的优势。这是全国首个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大型综合图书馆,依托数字化平台,打通从设计、施工到运维的所有环节,试图破解公共建筑管理粗放、碳排放量高、智能化水平低等痛点。

城市的精细治理,一直是一项难题。尤其是在公共建筑多、人口密集的超大型城市,“人海战术”显然不足以化解各种各样的潜在风险。

上图东馆也面临这样的困扰。它是全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开放之后,市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阅读、听讲座、休闲娱乐等各项服务,但是室内功能区多、综合性强、人流量大,也给管理带来难点。

在造上图东馆之前,总承包方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技术团队决定用数字化手段规避未来可能发生的管理风险,搭建起一个基于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上图东馆体量庞大,如果设计图纸要改动一个小细节,在施工环节牵涉面会很广,一般要投入大量人力、时间去审核,避免出错返工。技术团队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了BIM模型自动转化算法,把设计模型转化成施工应用的时间减少80%,可以精确到门窗、阀门、风口。

图书馆结构复杂,施工一旦出差错,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团队把施工图纸“立起来”,做成可视化的三维模型,先在电脑里造一座一模一样的上图东馆,提前把施工演练一遍,模拟施工偏差,记录下难点、风险点。

“平台还采用大数据集成技术,融合楼宇自控、视频监控、能耗监控、图书分拣、维修服务等动态信息,配合建筑的静态信息,共同构建起一座建筑数字孪生模型,实现智慧化运维。”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数字建造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宋天任介绍。

在建筑的全生命期使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运维环节的优势更加直观。比如借阅人还书之后,这本书在建筑里的穿梭过程、运输状态,平台就可以监测,书篓满载之后,平台还会自动微信通知管理员,实时监测小车报警情况。

轨道小车运行图

一般来说,建筑运行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超过20%。依托平台,管理员可以查看图书馆运行中的碳排放趋势,一旦异常就会预警,并挖掘出异常区域和系统,辅助管理员降低该区域的碳排放,实现绿色运营。

碳排放计算与管理

图书馆还有1500个视频监控。人员密度过大或者高空坠物、快速奔跑、人员倒地等异常行为,经过视频识别,将传输到平台上,系统立即推送预警消息和位置地图到安保队长手机,通知最近安保人员立即现场查看。

有人会说,这些动态监测平台在不少智慧楼宇里都有应用,那么基于BIM的建筑全生命期工业互联网平台有什么好处?宋天任告诉记者,这个平台的最大亮点,就是“打通”,也就是把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到运维的所有关键数据,都集纳在一个平台里。

“管理公共建筑里的大小事务,不可能脱离建筑本身。只有把建筑本身的信息也纳入平台,精准定位每个‘零部件’的位置和状态,才能全面地感知冷热。”宋天任举例,系统可以根据空调、排风的运行情况,分析空调箱、送排风设备的参数,预测设备故障,提前告知点位,避免突发情况。

这套公共建筑智慧建造与运维工业互联网平台由上海建工四建集团自主研发,在去年底通过了上海市经信委的验收和CNAS软件测试认证,成为国内首批面向公共建筑智慧建造和运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该平台已在上海大歌剧院、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少儿图书馆、上海天文馆、三甲医院等600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不仅能提高设计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也将大大提高后期运维的精准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