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竹

2022-03-09 08:47:30 作者:管苏清 来源:东方网 选稿:严佳文

夜晚的上海古镇朱家角,恬静安谧,林影绰绰,楠竹临风。家院中除了春风掠过时发出的“哗哗”声,别无声响。若说还有,就是松鼠们跳来窜去觅食,在穿行中发出的“咯吱”声。

一轮明月,爬上幽蓝的天空,院里楠竹有些惊恐地晃动了起来,这使我遽然想起“隔牖风惊竹”的诗意。隔牖望去,风吹动着惊恐中的竹枝。仅一个“惊”字,写尽了境,也写尽了情。

初春之夜,实在是太静了,一丛丛风中惊动的竹子,摇头晃脑,喃喃私语,我倒希望,有几声鸟鸣,从远方传来,使我能安然入睡。江南多古镇,朱家角这座千年古镇,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入影。

白天踩着古老的青石板路,步入古镇,穿梭于古街小巷,满眼皆是白墙灰瓦、小桥流水的景致,也有讲究的人家,墙头探出几丛青竹,摇曳多姿。尽管游人多,但那一间间木楼花窗的旧居,一盏盏高挂的灯笼,一爿爿陈设质朴的商铺,让人置身于古韵水乡的绝美景色之中,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幽静境象。漫步古巷,细数光与影的流落,恍如在时空的隧道里行走。

若走累了,可购游船票,沿着水道前行,便会看到傍河而居的人家,悠悠的日子香喷喷的。倘若在烟雨迷蒙天,独自闲坐河边茶馆,聆听黛瓦被雨点敲打的轻声,望着一串串晶莹的雨珠从廊檐垂滴而下,河面泛起朵朵雨花,雾气氤氲,便会油然生起怡然情调。

在一扇扇虚掩的门楣后面,光线透过天井,缓缓移动,光阴的声息静洒在一块块青砖上,一枝枝青竹上,不知记录了多少回忆。如今,民宿客栈的兴起赋予了老宅新的生命。散落在这些古巷老宅背后,犹如宝石,镶嵌在这悠长雨巷的水墨长卷里。

在古镇安家,就是打心眼里喜欢江南的竹海。走进小区大门,青竹长廊映入眼帘,再看沿河而筑的中式民居,具有天地人和的美学意韵,你只有掏钱的份了。

要知道,世间植物唯有竹子长得最快。有个故事,小学生放学回家,将书包挂在一棵竹子上,坐在竹林里写作业,写完作业够不着书包了。我仿佛看见一棵挎着书包的新竹正蹿入云霄去天堂上学。

竹子长得快,每年春亲眼见识。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草木按捺不住沐浴融融暖意的迫切心情,竞相生长绽放。小草悄悄从地面、砖缝、墙角冒出来,惊奇地打量着春天。枝上的桃花被春雷吓得一抖,一个个花苞儿舒展开来,挤挤挨挨露出甜蜜的笑容。而各种虫儿蝶儿的蹁跹加入,更让和煦的大地焕发了蓬勃生机。竹笋更是急切地冒头钻出院子地面,三两天就一人高,一周后窜上了二楼。除了水泥地面,它到处疯长,如从花坛中探出头,顽皮地四周张望,边上的花草长不好了。为此,妻埋怨我无数次,但我下不了决心铲除它们。

全世界竹类植物约有1200多种呢。院子里的皆为楠竹,又名毛竹,秆高直,坚硬,径大20公分左右,是上好建材,也是雕刻工艺品的好料。竹笋是最佳菜肴,称为“玉楠片”。每年初春,上海人喜欢的腌笃鲜,时常自做,别有趣味。

中国传统中,竹子是“四君子”之一,象征生命长寿、幸福和精神。竹秀逸挺拔,凌云有意,生而有节,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独有情趣。

古往至今,多少人为其吟咏不尽,赞不绝耳。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居竹轩倪瓒》诗云:“翠竹如云江木春,结茅依竹住江滨。阶前迸笋从侵迳,雨后垂阴欲覆邻。映叶黄鹂还自语,傍人白鹤亦能驯。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名声大的还是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陈继儒《小窗幽记》有载:“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

古谚有云:“立春一日,百草回芽。”因散漫与宁静,朱家角古镇的水、路、桥及黛瓦粉墙,在竹丛的映衬下如同一张老照片。伴随着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空气变得清新醉人。路旁的野草开始返青,油菜花吸引人们欢腾地走向田野,拥抱春天。

看着正努力拱出地面的竹笋,便会不由得心生喜悦。我想这大抵是因为,春日里万物初盛,人生仿佛又有了一次全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