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下考古重大突破!长江口二号古船未来将“安家”杨浦!
3月2日,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正式启动。至此,长江口二号这艘古船自发现后尘封近八年,终于掀开了神秘面纱。据悉,打捞“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水下考古行动有望在2022年年内完成。
打捞出水后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迁移至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开展考古、保护,并充分利用两个老船坞和保留的历史建筑来筹建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未来,作为历史建筑的老船坞将“华丽变身”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考古人员将在这里逐步揭开这艘清代古沉船的诸多未解之谜。同时,它还将是一座活态的博物馆,可同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展示教育,以及考古与非遗活态体验、国际水下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等。
古往今来,在上海的长江口这繁忙的航线上和复杂的水域里,埋藏有不计其数的水下遗珍和未解之谜。开展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保护与博物馆建设,是世界首个古船考古发掘、整体迁移、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建设展示同步实施的项目。
木质古沉船的发现
上海市文物局2011年起启动了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通过陆地调查走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到长江口水域150余条水下文物线索。然而长期以来,浑水环境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瓶颈,上海长江口水域尤其突出。为此,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多所专业机构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并运用无人艇、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扫测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2015年,在崇明横沙水域发现了一艘保存较为完整的铁质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一号”。随后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长江口二号古船位置示意图
经过六年多的水下考古调查勘探,初步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长江口二号古船为木质帆船,确认年代为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船型疑似为明清时期在上海水上运输广为使用的平底沙船。
古船所在水域水深8-10米,船体埋藏于5.5米深淤泥中,横向左倾约 27°,残长约38.5米、残宽约7.8米,已探明有31个舱室。目前舱内已发现有景德镇窑瓷器等大量精美文物,船体周围还出土了紫砂器、越南产水烟罐、木质水桶残件、元代瓷器等。特别是古船中部分出水瓷器底书“同治年制”款,为古船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文物
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后,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足以支撑建成一座极具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古船BV5000合成图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近代上海作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实物见证,为我国这一历史时期大型木质沉船的发现填补了重要空白。它的发现,充分体现了考古工作以物论史、以史增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为“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和长江文化的建设充实了重要内涵,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加了文化自信,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科技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等学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是中国水下考古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世界首创技术方案打捞
由于长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冲刷严重,船体面临严重安全威胁,上海市文物局在充分听取专家意见,评估沉船面临的风险后,决定对长江口二号古船采取整体打捞的方式,最大程度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水下文化遗产。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将长江口二号古船列入中国水下考古重大项目。这是时隔15年“南海一号”之后,我国再次对水下古代沉船开展整体打捞。
多波束声呐俯视图
负责此次古船打捞任务的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将采用世界首创的技术方案——“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代沉船,依赖中国的高端制造能力,此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此前,上海打捞局已经在今年1月使用该技术圆满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捞试验,并计划于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捞与迁移任务。
长江口二号古船模拟图
上海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把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博物馆、全球一流水下考古的研究中心、国际航运贸易中心的展示窗口和人民城市“生活秀带”的文化地标,让更多市民游客体验到水下考古的魅力,领悟到中华文明的深厚,感受到人民城市的温暖。
不久的将来,这艘古船就要在杨浦“安家”,市民朋友们,一起期待吧!